中大學者陳婉雯:普教中實效未明 政府強推 家長無選擇

中大新傳學院講師、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成員陳婉雯,今日撰文〈在以廣東話為主的香港 母語被逼出中文教室〉(Mother-tongue Squeezed Out of the Chinese Classroom in Cantonese-speaking Hong Kong),探討普通話教授中文的問題。陳婉雯質疑,普教中議題確已高度政治化,但即使不論政治因素,當局推動普教中政策多年,仍一直未有提供普教中有利教學效果的理據,令家長未能充份了解利弊再作出選擇(make informed choices),與此同時,全港已有逾七成小學選舉普教中,政府提供大額資助及人手等誘因,令學校轉向未經證實更加有利教學的普教中,令家長選擇不斷減少,背後有顯著政治含意。

非普教中班級被標籤

陳婉雯在文中指,自己對普教中問題感興趣,源於數年前為女兒報讀小學的經歷。陳指對家長而言,選擇正不斷減少;雖然一些推行普教中的學校,有保留廣東話教中文的班別,但家長們感到,廣教中的班級被視為「較弱」班級,成績優異的學生集中在普教中班級。

她向女兒幼稚園同學的家長打聽,發現有超過一半入讀普教中班級;有家長認為普教中有助子女提升中文能力,但另有家長指普教中影響負面。當中,一名男童在接受普教中教育後,有時候無法分清普通話同音的「的」、「地」、「得」三字的用法。

翻查資料及訪問持不同意見的專家後,陳婉雯得出以下結論:普教中或有助學生學習普通話,但將普通話獨立成科亦可達到這一點,現階段不可說普教中有助學生提升整體中文能力。

未證普教中效果更佳 當局已定為「長遠目標」

陳文追本溯源,尋找香港政府推行「普教中」政策的源起。1998年,當局委託研究普教中的效益,預計2001年完成,但在研究尚未完成的1999年,課程發展議會已表明普教中是當局的長遠目標。教育官方組織及官員多次指,實施普教中是長遠目標,語常會於2008年宣佈,計劃撥出2億元,協助學校轉而採用普教中,但未定下具體時間表。

民間組織港語學2013年,查詢了香港512間小學及454間中學,發現全港有高達71%的小學(中學比例為25%),有至少一班、甚至全校推行普教中。

不過,陳婉雯注意到,政府一直未能交代究竟普教中的教學效果是否更佳。2003年,語常會表明支持課程發展議會的普教中長期目標,但同時註明,至今未有證據顯示普教中會令學生的中文能力更好。

陳文引述支持普教中的專家指,普通話用字與書面語相類,可提高學生的中文能力,但受政府委託研究普教中成效的教院學者鄧城鋒,今年4月曾表示,現時仍無證據顯示普教中是教授中文的較佳方式。

中大學者譚彩鳳曾針對一間2000年轉向普教中的學校進行研究,2011年發表結果;譚引該校教師認為,普教中可提升學生普通話水平,但對提升整體中文能力無幫助。一些資深教師指出,學校轉用普教中後,整體學生的語文能力有所下降,學生的公開試中文科合格率,由100%跌至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