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果來港傳教 麥冠達神父變KOL「麥神」 出Sticker扮財神為聽青年聲音

在剛過去的農曆年假,不少人創作拜年Sticker、長輩祝福圖等,天主教香港教區青年平台Facebook Page「沸點」(熱血沸騰的公教青年聚腳點)亦不例外,有趣的是由神父出Sticker、扮財神、拍片同大家拜年。其中一位神父麥冠達(Dominique Mukonda),是節目《麥神問號》的主持,他在節目中講廣東話四圍訪問青年教徒、主教,邀請他們分享對教區年度主題「實信青年」的看法。這位神父大玩網絡潮流文化受年輕教徒歡迎,稱他做「神父KOL」亦不為過。

剛果出生的麥神父,接受眾新聞訪問時表示:「呢啲都係傳福音嘅工具,嗰啲sticker啦、麥神問號啦,係(為咗)集中青年嘅聲音,因為我哋都要聽佢哋需要啲乜嘢。麥神問號、IG live,而家青年人鍾意用呢啲平台。」

《麥神問號》系列自去年11月開始不定期播出。麥神父的同事Teresa說,節目源起只因有青年教友跟麥神父講笑,叫他影相扮「黑人問號」,本來是純屬搞笑,但麥神父後來願意上鏡做訪問,就慢慢有了節目。

左圖:「麥神問號」;右圖:網民常用圖片「黑人問號」。

《麥神問號》系列至今播出了八集,另有幾集是年初麥神父帶團到巴拿馬參與天主教世青節的「號外」版。節目裡面,麥神父有時邀請主教分享對青年教徒的鼓勵,有時邀請青年教徒分享活動感想。另外又有「應節」題材,例如聖誕節前夕,麥神父就訪問了每年製作馬槽模型的巧匠。

上月初,教廷宣布委任前主教湯漢樞機出任「宗座署理」,三日後播出的《麥神問號》,便訪問了被指作風開明但無得坐正的夏志誠輔理主教。片中的麥神父說著一口流利的廣東話、手裡拿著一支短小的咪,不徐不疾地訪問夏志誠有關宗座署理的權責。影片長達10分半鐘,至今獲得568次分享、逾3萬人次觀看。

這次打鐵趁熱訪問夏志誠,引起了迴響。麥神父憶述,拍片當日正在參與一個神職人員的學習營,夏志誠亦有參與,他聽到青年人及身邊同事提出的一些問題,「and then 我一見到夏主教就:hey,夏主教你有無興趣(做訪問)。我以為佢會話等遲啲先啦,唔係,即刻、我哋可以即刻做都無問題。」

生於剛果的麥冠達年幼時加入聖母聖心會,是該修會第三位由非洲派來港服務的修士,2008年來港,三年後晉鐸為神父。他當時接獲來港消息也很驚喜,但因為自小知道所屬修會是國際性的,早有心理準備要到遠方服務。他又指:「點解我嚟香港呢,唔係睇你係剛果人啦、歐洲人啦,係睇邊度有需要、邊個可以去嗰度服務。」問到他當時幾歲,他說:「可以skip呢個,哈哈。唔鍾意講,好後生。」麥神父拒絕透露年齡,始終堅守著自己的秘密。

他在《麥神問號》粉墨登場,首要準備當然是流利的廣東話。剛果的常用及官方語言是法文,所以當他在11年前獲修會派來香港前,先到菲律賓學習英文6個月,到港後再於中文大學修讀非華語人士廣東話進修課程,花2年時間學中文及廣東話,期間不涉足教區工作。

他形容學中文是一個好大的挑戰:「好似兩個唔同嘅世界,因為我哋本身係用alphabet,但呢度要學中文字。同埋講嘢要特別留意發音,如果個音高啲或者低啲,意思都唔同。」他舉例說:「我哋做天主教徒,應該要學識講兩個字:天主。但係因為我哋剛果人發呢個音係唔容易,『主』係好容易講成『豬』,所以『天主』、『天豬』。嘩,好大件事。老師成日叫我小心啲,因為喺人地面前講『天豬』呢,可能被人鬧。」

又有一次,老師問他喜歡食甚麼,他答道:「我鍾意食機翼。」他這時候張開雙臂笑說:「成個機~翼,老師都唔知我想講乜嘢。我話唔係食機翼呀,係食『雞翼』。哈哈哈,好慘呀真係,不過係開心嘅。」

麥神父記得第一個學期,共有20位學生,除了修士之外,還有因工作需要或對中文有興趣的人來上課,來自法國、韓國、日本等地。「開始嘅時候有20個人,你估吓兩年之後有幾多個人?我知係你問問題,但係而家我問你啦。」麥神父打趣地問。

記者猜有10個,他說:「4個。3個修士同1個修女。」他身旁的同事Teresa笑言是因為走不得,麥神父則道:「唔係唔走得呀,走咗嗰啲裡面都有神父,頂唔順喇,就返波蘭、返法國,真係適應唔到而返自己嘅地方。」但他不曾想過放棄,因為他覺得越辛苦、越有挑戰性的事,就越鍾意做。現時,他已經能夠讀、寫、講、聽中文,回答記者提問時亦非常爽快,沒有半點含糊,有時還會反過來問記者,因為他是問慣問題的「麥神」。

麥冠達神父主持彌撤。受訪者提供

談到《麥神問號》的誕生,麥神父首先澄清,播放平台「沸點」是由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青委)與教區視聽中心於2016年合作創立。Teresa是視聽中心的代表,再加上另一位同事及麥神父,三人製作《麥神問號》。如前文所述,這是一個源於「黑人問號」的節目。

Teresa說:「我哋教咗佢點樣用手機(拍片),而家好方便,clip個咪就可以做到質素幾好嘅片段。佢就突登自己去買咪、買埋個(腳)架。同埋麥神父多機會出去接觸青年人,佢成日要出去探訪學校等。所以與其我哋無辦法有個人成日跟住佢,不如佢自己試吓拍,佢就自己攞住啲工具,隨時自己拍,或者附近見到咩人就幫佢揸機。」

之後,麥神父就在YouTube看怎樣訪問人,他說:「如果知道今日有個青年聚會,自己諗一啲問題,或者同兩個同事坐低諗,佢哋會問我嚟緊呢個禮拜會見到邊一種嘅青年人。有啲interview係一齊預備,有啲interview係hey一見到神父或者乜嘢係最in,即刻訪問佢啦。」 夏志誠的訪問,便是麥神父即興之作。

麥神父的賀年Sticker。「沸點」Facebook照片

麥神父去年獲教區安排擔任青委主席,經常有機會接觸年青教徒,但光是打破語言障礙、擺自己「上鏡」,並不足以收窄彼此之間的generation gap,所以麥神父很著意學習和理解年青人的文化。「我係比較鍾意面對面溝通嘅,問問題、學習、聽人哋嘅意見等等。」問及年青人最常用的社交媒體,「而家係IG、Snapchat。Facebook而家越嚟越唔in,佢哋話Facebook係老人家先用。變得好快,要識得跟佢哋,呢度係要每日學習。」

90後的記者問麥神父:「會唔會玩埋抖音?」同場三人都大笑起來,Teresa說:「未跟到。」麥神父不作回應,但表示在學習過程中要保持開放態度,「睇佢哋玩,有興趣就同佢哋一齊玩。(你哋會一齊玩乜嘢?)Facebook video、IG message,其實我玩遊戲唔係好叻嘅,不過係有興趣同佢哋一齊玩,佢哋都好鍾意。」

他承認,要進入年輕人的世界有點難,「因為佢哋其實係變得好快嘅。同埋佢哋嘅language成日都change,當你開始明白佢哋嘅世界嘅時候,佢哋已經走咗喇。所以係,要啲時間同open-minded。佢哋嘅language同思想係always on the move。所以係好難,不過如果你有興趣,係可以嘅。」有時候不明白年輕人為何這樣說,他就會直接問,「如果唔問,就唔能接近佢哋,或者用internet。有時佢哋send message畀我:神父你自己搵人幫你、同你解釋,哈哈。或者我哋傾偈時,我係鍾意問嘅,問先至學到嘢。」

有見越來越多中小學生講普通話,麥神父又有遇過嗎?「青年人同我傾偈嘅時候,大部分人都係講廣東話,反而年長嗰啲,傾偈有時有啲困難,因為佢哋係講大陸嗰啲福建話,有時唔識聽。我知,而家好多青年人,普通話又得、廣東話又得,但我普通話唔得,佢哋知我唔識,所以大部分時間係講廣東話。」他表示暫未有計劃學普通話,「maybe in the future,我係唔急嘅。我知係好需要嘅,但係慢慢嚟啦,step by step。」

麥神父熱衷青年教徒的工作,辦公室書櫃內有很多相關書籍。莊曉彤攝

從麥神父的觀察,天主教青年教徒很多,但參與活動或者「返堂區」(返教會)的則很少。「點解越嚟越少?好老實講,佢哋覺得出面吸引啲,好多friend啦、好多嘢玩啦、好多興趣啦。而家(青年人的)興趣越嚟越多,我哋就要成日諗點樣整啲活動啦,或者祈禱聚會,睇吓點樣吸引佢哋返嚟。」

至於青年神父/修女,則更少見。麥神父認為:「因為青年人有其他dream,但dream做神父係好少嘅。所以而家我哋青年牧民委員會呢,有時都會同教區聖召委員會一齊合作搞啲活動,去介紹呢個『聖召』,搞啲講座、工作坊,等大家知道呢個聖召其實係乜嘢。」Teresa解釋,「聖召」是天主的召叫。當青年人感受到這個聖召時,可以找神父/修女傾偈,思考是否要成為神父/修女。

當認定這是屬於自己的聖召,就會選擇修會,例如慈幼會、耶穌會、聖賢會等,進入該會的修院接受培育。成為神父之前,一般要在修院讀書8至10年,時間長短因修會而異,其中4年讀神學、2年讀哲學,再加上實習時間。成為修女之前則需要在修院讀書4至6年。麥神父補充:「可能入咗修會之後,都會覺得:唉,呢個真係唔係我自己想要嘅嘢。就自己離開,都有呢啲經驗,我哋見過好多。」來港11年的麥神父,身邊亦有年青教友準備升神父。麥神父每日為他們的聖召祈禱、給予他們鼓勵,並分享彼此的喜與悲。

在麥神父辦公室的一隅,放置了剛果國旗、領受晉鐸時的照片砌圖。莊曉彤攝

話說神父一年有幾多日假?「我哋傳教士係同教區簽contract,所以我哋修會係兩年放一次/三年放一次。我哋唔係每年放幾多日,係你take up三年(工作)先至放一次。我2017年放咗一次假,下次係出年。」麥神父所屬修會,每三年工作後可以放三個月假,而他多數都會回剛果老家。

回到剛果,他會講法文及當地語言,但在香港生活久了,已經無法回到剛果的「慢活」。「有時巴士未到站,我已經企起身行去巴士門口,有啲人就會覺得:呢個人做乜嘢?因為我哋剛果,係要等巴士停咗先,and then企起身開始行過去,所以啲人會覺得我好奇怪。但我哋香港已經喺門口等,一開門就『卜』。」麥神父在剛果時住家姐屋企,「如果我話12點半食飯,係真係12點半開始食飯。所以佢(家姐)好緊張,因為如果神父話12點半,但12點半未得就⋯⋯就係佢『犯罪』。哈哈,所以佢好大壓力。」

兩地的文化差異大,長年在港的麥神父也曾面對身份認同的疑惑:「我喺香港,啲人會話我係剛果人;喺剛果,啲人會話我係香港人。所以我係邊個呢?開始嘅時候係有啲confused,係咪我做錯嘢呢?係咪人哋唔明我呢?好似 I belong to nowhere。而家已經無咗呢個感覺。如果我喺剛果,人地話我係香港人,係好正常嘅,因為我喺香港好多時間。以前我會介意,好似適應唔到,但而家it’s OK,我已經係好local嘅香港人。」

麥神父將這個耶穌為門徒洗腳的擺設放在案前,提醒自己要服侍他人,而非受人服侍。莊曉彤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