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語言學家劉擇明:要令廣東話活得更多姿多采

猜字遊戲Wordle在國際大行其道,吸引人每天定時挑戰,在其流行後不久,香港也推出廣東話版的ZiDou,玩法和Wordle很類似,但用的是粵語拼音,短短5個英文字母,原來可以拼出千變萬化的詞語。背後的創作者正是曾創立網上粵語辭典《粵典》的香港教育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助理教授劉擇明

近年香港着力建構社群身份,在政府力推普教中後,更掀起民間「保育廣東話」的熱潮,但劉擇明強調,廣東話仍未死,不需要保育,只需要大家繼續使用,不要對自己的語言失去信心。「廣東話仍很有生命力,我們要做的是令它活得更多姿多采。」

Wordle是個開放原始碼的遊戲程式,要改換成廣東話並不難,劉擇明在搭車回家的半個小時內就寫好基本的程式碼,每次打完一個拼音,旁邊會標注出相應的漢字,幫助不熟悉粵語拼音的玩家。起初玩家都是身邊的朋友,後來吸引了不少網民加入,更拍片教玩法,讓他很驚喜。「希望能引導大家學粵拼(粵語拼音),多了解與廣東話有關的東西。」

搞語言基建工作

劉擇明本科在港大主修認知科學,2004年,仍是學生的他參與一個教授的粵英辭典編撰計劃,產生興趣,其後去日本留學,思鄉之情讓他時刻懷念廣東話,畢業後回港工作數年,還是決定轉投中大攻讀博士,研究粵語。2014年教育局大力推動「普教中」,甚至一度稱廣東話為「方言」,引發社會討論,大眾開始關注廣東話存亡問題。

他和一班朋友想到,廣東話已有完善拼音系統,卻沒有一個統整的辭典,於是創辦網上廣東話辭典《粵典》,「希望多做些語言學上的基建工作」。雖然起初受保育思潮影響,做下來後,他發現廣東話根本不需要保育。「我們的語言不是熊貓,還未絕種。我覺得大家都被『廣東話就死』的思維局限了,如果你覺得自己只剩下一個月生命,很多長遠的計劃都不能做。」

說起廣東話,大家多只從歷史肯定其價值,例如保留了不少古音韻,八九十年代的經典歌曲和電影都是廣東話,他認為,常把過去的光輝歲月掛在嘴邊,反映港人對粵語的不自信。「如果一種語言要靠過去才能證明存在價值,其實幾悲哀。我認為更需要培養的是大家對自己語言的感情。不要說因為它勁,所以要支持,語言不需要分高下,而是要想些方法讓大家用這語言時更開心。」

劉擇明中學讀英文學校,投身粵語研究後,對粵語的情感更深,開始支持母語教學,認為令學習更有效率,也能增加人們的母語認同。如今很多小學推行「普教中」,有些學生下課後依然說普通話,但他指出,廣東話的使用人口仍很高。「本身香港很多家庭就不是廣東話母語的,如果有幾個學生用普通話跟同鄉聊天我覺得不是問題。」

有3個孩子的他不覺得講普通話的學生多了,反而觀察到普通話家庭小孩很快就學會講流利廣東話。「我們只需要堅持一點:家裏說廣東話的,不應該轉用其他語言。」他的孩子都入讀用粵語教中文的本地學校,家裏只用廣東話溝通,「粵語是他們開啟世界的一條鑰匙,在表達情感上,我也喜歡用母語,跟孩子同聲同氣。」

有家長認為讓孩子學普通話,書面語會更流利,他指是謬誤。「語文根基打得不夠好,強行轉用其他語言也不能寫出好文章。香港的語言水平一向很高,要保持這點就要如往常一樣,用大家掌握得最好的語言來教與學。」

有老師會將學生在文章中夾雜的廣東話用字打交叉,他認為這是建基於模糊的想像。「以為去掉了廣東話,就可寫成中國大陸或台灣使用的書面語。」他指出,本港流通的是「有香港特色的中文書面語」,夾雜古語和適時加插粵語,就算在內地,也不要求每個地方遵從北京人的書面語,他強調,中文是多元語言,「學語文除了理解標準,更重要是懂得將生活體驗變做語言文字,我們最缺乏這方面的教育。」

而在推廣廣東話書寫上,有些人追求正字和正音,他認為這或會遠離日常需要,犧牲語言的多樣性。他成立《粵典》,並非為訂立「正確解釋」,每當有新用法或新詞出現都會收納其中。每個人都可以登記參與編撰工作,再由編輯小組決定是否採納。「我們應該記錄意義轉變的軌跡,而不是定死它。」

如今他們收集了五萬多個詞條,公開的有萬多個。他嘆書寫純粵語的材料很少,工作困難。「我們多使用書面語而非直接寫粵語,連電影字幕也如是。」他們不時從網上論壇如高登、報章和Facebook等收集數據,研究是否有新詞出現。登記做編輯的過千人,核心成員只有20個,多是義工。

多種途徑教粵語

為了推廣廣東話,他不時做「貼地」研究,例如曾做網上調查,發現港島和九龍新界區流傳的同一首「大笨象,揸支槍,去打仗」童謠,有「打唔贏」和「打完仗」的差別,引發網民熱烈討論。他笑言是無聊而為,「不過是用簡單的Google Form系統製作,畫出地圖顯示各地差異,工夫不多。」他感嘆,過往文理分科,研究語言學的人多集中於傳統寫文做研究。「原來語言學加上一點電腦技能,可做到更多教學和推廣。」如今他打算推動兩者結合的課程,希望有更多年輕人接棒。

除了在本地社群推廣,他也兼顧非華裔的學習需要。例如成立網站「冚唪唥」,創作中英對照、加上粵語拼音的動畫短片,免費給人觀看,讓少數族裔孩子從不同的生活情景學粵語。「香港的教學常先要他們學漢字和書面語,其實他們口語能力未追上時,認識多少字都是浪費時間。讓他們中文水平提升,更重要是提升口語能力,先儲足夠的日常詞彙去溝通。」整個計劃是由一個非華裔學生Viveik Saigal主力出資,兩人一起建立團隊,靠賣相關教材賺得少少收入。這些教材連海外的廣東話家庭也會訂購,希望親自教子女中文。如今他正籌備一個為非華裔學生而設的打字程式,用廣東話拼音輸入,選字中會有英文和南亞語言作註解,希望更多人能掌握和運用這語言,保持生命力。

推廣粵語多年,愈來愈多人參與其中。他早在2016年與朋友用廣東話翻譯中學範文,最近亦有人以粵語翻譯經典作品如《小王子》、《動物農莊》,又推出用純粵語創作的文學雜誌《迴響》,廣東歌也屢創新氣象,他對未來充滿期盼,「10年前,大家對廣東話的前景是消極的,都說兩代人後可能就沒人說了。但如今我們比從前樂觀,相信仍有很多事可做,思想正面就能開發更多新可能。大家保持住粵語的激情和生命力,相信它能發展得愈來愈好。」

新聞剪報不代表港語學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