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本土主義中嘅大中華餘毒(一):粵語歷史歪論

本土主義喺香港勃興,無疑爲香港人帶來全新視角,去重新審視自己嘅文化、社會、地緣政治等範疇。語言作爲界定族群甚至民族嘅一大特徵,自然成爲炙手可熱嘅話題。筆者識見淺薄,姑且以有限嘅知識,指出當今本土思潮對我哋嘅語言—粵語嘅誤解。

係網絡上好多關於粵語歷史嘅文章,多無真憑實據或者係牽強附會。「粵語起源 秦朝軍隊南征」、「粵語係雅言」等論述無視語言學事實,盲目無限上溯粵語發源歷史,或者強調子虛烏有嘅「正統性」。下文先清澄謬論,日後再另文分析因由。

 

「粵語雅言論」

「雅言」一詞,多指周朝時上古漢語,以詩經音系爲代表。此時漢族(Sinitic) 已經從漢-藏緬(Sino-Tibetan)族群分支出來,留喺西邊嘅原藏緬族(Tibeto-Burman) 被認爲係「西戎」。當時嘅語言係點樣,學界只有一個模糊推敲印像,復原亦有好多爭議。但我哋可以確定嘅係,當今粵語絕對同雅言(上古漢語)大異其趣。如果你堅持粵語係雅言,請先用粵語讀一次詩經睇下押唔押韻再講。上古漢語嘅一啲特徵如複輔音、娘日歸泥、無舌上音、無輕唇音等都無法喺粵語搵到。憑咩可以話粵語係雅言?基本上,講得出粵語係雅言嘅人,大概連基本漢語歷史語言學都冇認識。

 

「粵語係中古音,普通話係胡言亂語」

華夏狂熱份子未必會同意我對雅言嘅定義,可能會話廣義嚟講唐宋中古音都叫雅言。粵語的確可以系統性對應中古音,但並非等同。你可以舉出例子指普通話讀唐詩宋詞唔押韻,我都可以舉憫農講粵語都唔押韻:

鋤禾日當午 (Ng),汗滴禾下土(Tou);
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Fu)。
相反,用普通話讀,反而全部押韻:
鋤禾日當午 (Wu),汗滴禾下土(Tu);
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Ku)。

之所以會有呢啲現象,因爲各地嘅漢語族語言對比起中古嘅韻部,都有唔同嘅演變。所以有啲人往往選擇性舉例,製造粵語比普通話押韻嘅假象。就算係用統計去比較,其實都係不相伯仲。

其實南北朝末期到宋代,係漢文化向東亞各地傳播嘅高峰,你可以發現中國各地語言、日語、韓語、越南語等都或多或少同某時某地中古漢語有規律咁/系統性對應但唔會等同。因爲一千年前傳入漢語去各地之後,因爲各地本來嘅語言引致口音差異,又會有語言獨立發展/互相影響,所以會越來越偏離中古漢語。我哋可以話粵語繼承中古漢語,但絕對唔係唯一繼承人。

 

「粵語源於秦朝論」

有人用秦軍入南越作爲粵語發源時間點,呢個係完全荒謬嘅講法。首先粵語嘅語音系統反映嘅係唐末至宋初嘅中古音(輕唇音已出現、莊章歸照、濁上變去,濁音清化等),遺留下前廣韻特點可謂少之又少。秦的確南討百越,但只係喺沿江流域建立咗零星幾個據點,廣大地區仍然係越人天下。去到漢初漢人趙佗立南越國,自己作爲君主都要着越服行越人習俗,先得到越人服從。漢語影響力有幾侷限可想而知。即使漢魏時有越地逐漸漢化,留低嘅蛛絲馬跡依然可以話係少得可憐。我哋可以喺粵語搵到幾個例子(如浮、伏白讀讀作重唇)搵到上古音痕跡,但可以話係絕無僅有。所以,粵語源於秦朝論喺非常荒謬。

 

由來究竟係點,下回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