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本土主義中嘅大中華餘毒(二):被遺忘嘅粵語

(前文《論本土主義中嘅大中華餘毒(一):粵語歷史歪論》

冇人理嘅粵語百越底層

究竟我哋講粵語嘅人喺邊度嚟,粵語係點樣形成?部分大中華本土派一句粵語好古雅,係中古音嫡系就敷愆搪塞了事。好多粵語嘅底層遺留,大中華本土派一係選擇性無視,一係就摷出床下底封塵嘅字典,牽強附會一番。呢班大中華本土人士,美其名「正字派」、「訓詁派」,計我話齋,訓「估」派就真。偽正字訓估之風,近年可謂喺本土派掀起一陣熱潮。『尐』(啲)、『忌』(嘅)、『爾』(呢)、『恁』(咁)等字係無憑無據下生造硬砌、空群而出,大眾視覺慘被污染。最有趣嘅係,呢啲所謂華夏失傳古字,竟然同小數民族詞彙貌合神離。

就算大家打開錯漏百出,自相矛盾嘅維基百科粵語條目,都有講述粵語存在百越底層(註:語言學認爲係語言互相滲透影響下,會產生唔不同層次,反映唔同時期、唔同來源嘅語音同詞彙。而最初最早嘅一層,就稱爲底層遺留)。而呢個底層究竟有幾厚有幾多,香港甚少有人撰寫普及文章討論。就算係喺華人語言學學界,底層研究同跨語系比較研究都係後起。追根究底,都係因爲大中華思想作祟,大家都認爲漢文化係絕對強勢,只存在少數民族漢化,各漢語族語言語言嘅特徵都係引進漢語之後獨立演變而成,所有語言特點都應該同中古漢語作對比解釋。係小數民族語言入便尋根究底,會傷害大中華主義者嘅玻璃心。因此,無論粵語部分詞彙同其它語言如何吻合都好,大中華主義者寧願相信個啲牽強附會嘅「漢語來源」,都無視其它真憑實據。

如果清楚明白粵語嘅發展歷史,以上嘅本字問題就會豁然開朗,清楚明瞭。

 

廣西壯族同我哋嘅嗱能

壯族

壯語 (Central Tai),泰語 (South-western Tai)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Tai-Kadai Languages 條目

 

粵語毋庸置疑係漢語族語言,但如果同侗台語比較,你會有好多意想不到嘅發現。壯族係侗台語中,語言同地理都同粵語最接近嘅分支,以下我憑有限嘅語言學知識,比較下兩者。

 

1)音韻系統出奇相似

– 粵語入便有分長短a 對立(殺/實、艱/羹 等),喺所有漢語族語言入便係獨一無二,但同壯語一模一樣
– 粵語有九聲六調,調類分合同壯語一模一樣,只係調值唔同。甚至連陰上變調都一樣。
– 部分粵語方言例如四邑同勾漏粵語,都有壯語非常常見嘅 内爆/先喉塞 濁音 [ɓ/ ʔb] 、 [ɗ/ʔd]
– 精母[tsʰ]讀不送氣齒齦清塞音t,同原始壯傣語
– 部分粵語方言心母不讀齒齦擦音[ s ~ ʃ ],讀齒齦邊擦音 [ɬ] 或 齒擦音 [θ],同壯語。
– 溪母[kʰ]部分字讀喉擦音[h]
– 部分粵語方言例如四邑片,透[tʰ]、定母[d]部分字讀喉擦音[h]
– 鼻音聲母讀為喉塞音 [ʔ]

其實唔單止壯語同我哋相似,連泰語音韻都同粵語相近,當然唔及壯語近。所以大家聽泰文歌成日會聽到奇怪意思出嚟,覺得格外有趣。

 

2)詞彙

好多粵語嘅詞語,特別係核心詞同冷僻詞,無法喺漢語入便搵到可靠來源,但係喺侗台語系語言,特別係壯語入便,可以搵到音義皆明確對應嘅詞語。當我哋係同漢語冇接觸嘅遠端侗台語都搵到類似嘅詞語時,就可以確定係底層詞。

例子:
螢幕快照 2014-06-19 下午06.32.27

仲有好多我哋日常生活經常用嘅字詞,例如「巴閉」、「炆嗔」(唔耐煩)、「恰」(欺凌)、水「氹」、「吉」(刺)、「標」(噴出)、「批」(削)、「氹」(哄)、「奄尖」(挑剔)、「(油)億(味)(油酸敗味)」、「撚(化)」(作弄)、「甩甩咳咳」(凸凹不平)、「呃」(騙)、「徙」(浪費)、「搣」(捏)、「冧」(倒塌)、「攔」(地上爬行)、「馬蹄」(Water Chestnut)、「奀」(瘦小)、「諗」(思考)、「噏(藥)」(敷)、「舐」(用舌舔)

 

更多可以係地名見到,因爲地名通常唔會變,所以會保存非常古老嘅語言特徵。
1)洞(山間嘅平地) 沙螺洞、古洞、洞梓
2)滘(河既分叉位)大埔滘、滘西洲
3)輋(輋音邪或蛇,畲族聚居地)平輋、禾輋
4)涌(溪流)東涌、葵涌、涌背
5)塱(低窪地)塱原
6)墟(市集)大埔墟、聯和墟

雖然呢啲字可能可以用漢字寫得出嚟,但對比返漢語意思往往有出入,似假借字居多(例如「諗」,並冇思考嘅意思,一向都解「思念」、「勸告」、「審核」;但壯語入便 [nɐm3] (壯文:naemj) 除聲調不同外,聲韻義同粵語完全相同)。當然我無法完全排除同源返借嘅可能,但當某啲字廣泛出現喺唔同Tai-Kadai 語言當中嘅時候(例如冇乜受漢語影響嘅泰語),就好難話呢啲字詞來自漢語。
有部分字例如「歪 [mɛ2]」、「凹 [nɐp7]」等屬於訓讀字,非漢語來源可能性更大。

 

3)語法

由於語法不同比詞彙不同對溝通造成更大障礙,所以粵語語法同其它漢語基本相同,只有非常少嘅百越語遺留。

1)修飾詞後置
例如:
雞公、雞乸、雞項、碌柚
壯語同樣普遍將修飾形容詞放係名詞後方,例如 gaeq hong (雞項)、gaeq boux (雞公)。
相反,北方漢語普遍前置修飾詞,例如 公雞、火雞。

2)ABB式形容詞
例如:
粵:矮得得 [ŋɐi 2 tɐt 7 tɐt 7] 壯:[tɐim 5 dɛt 7 dɛt 7]
粵:涼浸浸 [lœŋ 3 tsɐm 6 tsɐm 6] (壯語tsɐm 解涼)
粵:熱辣辣 [jit 9 lɐt 7 lɐt 7] (壯語nɐt 解熱)

粵語同壯語ABB 式非常普遍,例如應用顔色嘅「黃禁禁」、「青BB」。以上第一個例子更加係直接來自壯語,而二、三純粹將第一個字由壯語替換成漢語,後面疊字沿用壯語。雖然我地都可以係北方漢語搵到類似嘅形式(例如「紅通通」),但數量遠唔及粵語或壯語廣泛。

 

我哋唔係(純粹)華夏

華夏本土主義者有一種選擇性無視嘅現象。佢哋會攻擊北方話混合咗胡虜語音,失去「華夏雅言」嘅精髓,粵語就反而保存華夏真傳。對於我哋粵語入便嘅百越底層,就完全無視。如果好似佢哋咁講,華夏講求純粹嘅話,粵語絕對冇資格稱爲「華夏」,因爲呢啲南蠻俚僚嘅影響,絕對玷污咗中華嘅精通。換個角度睇,如果粵語呢啲「俚僚學舌」嘅漢語都可以叫做華夏嘅話,冇邊隻漢語語言冇資格,因爲大家都係半斤八兩:北人鬧粵人係南蠻鳥語,粵人鬧北人係金元虜語,最後冇任何人可以說服任何人,係一片罵戰聲中不斷選擇性舉例、選擇性無視,結果大家都離事實越來越遠。

理性認識自身,還粵語一個客觀歷史

我並唔係講粵語唔係漢語而係百越語,粵語入便漢語成份之多、音韻系統同漢語對應之齊整係毋庸置疑,而且漢語成份一定遠多於百越語。我只係反對用華夏純粹性去吹捧自己,而忘記我哋有另外一個源頭。如果我哋矯枉過正,過份強調百越遺傳,亦都係一種選擇性無視。粵語係越人同漢族通婚混雜後出現嘅「用南壯嘅腔發北漢嘅語」。就好似港式英語一樣,你會聽得出係英語爲主,強烈廣東話音韻系統,雜有零星粵語底層詞彙。代入大中華思維邏輯,就會變成

「港式英語先係古代牛津正音,殖民時期英軍南征支那帶嚟香港並且保存到今,例如香港人讀「Z」 係保留18世紀正宗英語[zized]讀法反而而家英國變成讀[zed]。至於「Long time no see」,「I fink yiu are wong, I em wight lor」我哋可以當個別例子,或者考估研究出英國某地出處,最後宣告港式英語以外其它所有英語都係被外族污染嘅語言,只有香港先係古雅嘅維多利亞嫡存,而且要抗拒「五胡亂英」嘅美式英語(西非、西班牙等外族)入侵,保留純正維多利亞血脈。」

如果你覺得以上一段説話荒謬嘅話,不妨回看自身。

 

相信大家依家都大概有個概念,更詳細嘅粵語歷史,後文分曉。

Reference

[1]侗台語系詞彙
1.1壯語-漢語字典
1.2 Tai-Kadai Etymology

[2]粵語-侗台語系詞彙比較
2.1《粵語中的百越語成份問題》
2.2Identifying the Tai Substratum in Cantonese

[3] 粵語-侗台語系音韻比較
3.1 《南方漢語古越語底層問題新探》 (2001)
3.2 顔之推《「南染吳越、北雜夷虜」謎題試由聲母索解》 (2010)
3.3 《作爲古百越語底層形式的先喉塞飲在今漢語南方方言裏的表演和分布》

[4] 壯語語法
韋景雲 覃曉航:《壯語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