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本土主義中嘅大中華餘毒(三): 溯本追源,再述粵語歷史

先前《論本土主義中嘅大中華餘毒(一)》一文批評現今網上有關粵語歷史多牽強附會,後文《論本土主義中嘅大中華餘毒(二):被遺忘嘅粵語淵源》剖析現今粵語中被大眾遺忘嘅非漢語成份。現以我愚見,撰文一篇略述粵語歷史。下文將會從分子人類學、移民史、少數民族史、語言學等各方面闡述,務求繪畫出全面嘅粵語及其人群嘅發展歷程。

從語言學中我哋可以睇出唔同語言之間嘅關係,可以係發生學上嘅關係(同一個祖語但因地理隔絕等原因分支出嚟),或者係接觸借用(例如香港粵語有大量英、日語借詞,但唔代表三者有共同祖先)。可以靠核心詞、聲韻、語法等比較去推斷歷史關係,我上一篇文章已經講述過粵語底層同壯傣語嘅聯繋。但語言比較有其侷限,因爲當語言隨時間變異累積嘅差別太大嘅時候,就好難分辨係同源或者係純粹偶然雷同。因此語言同源比較最多可以上溯約7000年。因此,要還原更早歷史,唔可以但靠原始祖語復原。

 

近十幾年,分子人類學發展異常迅速,我地從今人DNA(甚至古代人類骸骨DNA)入便嘅突變去追溯出關係。傳統考古學對於信史之前嘅人類遷移停留喺頭骨比較嘅階段,而家DNA證據可以話係重大進步。例如發現全球人類都係十萬年前嘅非洲現代人後裔,再之前嘅各地人種,都因爲氣候或者現代人進逼而滅亡(例如著名嘅尼安德塔人)。分子人類學分析基因有兩個方法,一個係Y染色體  遺傳。因爲Y染色體傳男不傳女(正常男人有XY 一對染色體,而女人只有XX),所以係好好嘅父系遺傳標記,話畀我哋知我哋曾曾曾祖父係邊個。至於母系遺傳,我哋會分析綫粒體DNA,因爲受精時候精子綫粒體會留喺卵子外邊,所以綫粒體DNA一定來自母親。著名嘅「線粒體夏娃」(全人類共同母親)就係噉樣被發現。

如前述我哋用語言學歷史分析族群來源往往有好大限制,因爲隨時間經過我哋可以查探嘅證據會越來越少,而且會越來越難辯認。分子遺傳學就彌補咗呢個空白,因爲分子遺傳學可以追溯幾萬年前嘅譜系,語言學喺呢方面係困難重重,往往復原有極大爭議。當然,族群變遷唔完全等同語言變遷,因爲一個族群可以完全放棄自己語言文化去接受一個完全陌生嘅文化。但基因反映嘅族群接觸唔多唔少都會同語言轉變有聯繋,尤其係遠古時期,當所有族群文化程度都相對比較平等時,唔會咁容易因爲文化落差過大而完全放棄本來嘅文化。

如果大家想認識多少少人類學,不妨睇一下李輝博士嘅科普文章《東亞人遺傳系統初識》

 

三萬年前開始嘅故事

1 2

*圖片來自網友polyhedron之論文《Y Chromosomes of 40% Chinese Are Descendants of Three Neolithic Super-grandfathers》

 

當今嘅東亞人基因,基本上可以分開舊亞洲人同新亞洲人兩支,佢哋前後相差大約一萬年嘅時間遷入東南亞並且散佈東亞各地。讀中史嘅時候我哋學過北京人、藍田人、元謀人等唔同舊石器人類,但佢哋同我哋一啲關係都冇,因爲喺新舊亞洲人到達之前,佢哋已經因爲冰河時期滅絕,所以三萬幾年前以前好長一段時間,係搵唔到任何人類化石。新舊亞洲人分別帶有Haplogroup O同C、D父系基因突變,而家成個東亞都係佢哋後裔。舊亞洲人基因數量明顯比新亞洲人少,似係底層遺留。今日我會集中講新亞洲人,即係Haplogroup O嘅故事。

O人群喺大約二萬年前從印度經過緬甸走向東亞,喺印度支那分化出三個主要分支:O1、O2同O3。點解會分化?大家睇下雲南附近嘅地理,東亞所有大河流,包括黃河、長江、湄公河、珠江等都穿越呢個茂盛嘅熱帶雨林,當人群沿著河流移動(一來方便,二來食物淡水充足),就會遷移到唔同嘅下游地帶並且被隔絕(見下圖)。呢班人趕走本來係東亞大陸嘅C、D系,令佢哋避走北亞日本,小部份融入O系成爲底層成份。

 

3

地形阻隔導致人群分化

*圖片來自李輝博士之論文《Genetic affinity between the Hmong-Mien and Mon-Khmer populations》

 

O1沿海岸綫遷移,成爲百越(侗台/岱-卡傣,Tai-Kadai)同南島人(Austronesian)嘅前身;O2分開兩支,一支O2a-PK4留喺兩廣附近成爲孟高棉人(Austroasiatic / Mon-Khmer,如越南人同柬埔寨人)嘅前身,另外一支O2b-M176北上抵達今中國東北、韓國,成爲阿爾泰人(Altaic)嘅部分成份;O3人群内部再分化,一支喺黃河上游成爲原漢藏族(Sino-Tibetan),一支喺長江去成爲原苗瑤人(Hmong-Mien)。去到五千年前,即係新石器時期晚期,O3嘅O3a2c系成爲華夏族前身(仰韶文化),可能O3a1c-002611系成爲東夷族(龍山文化),部分O3a2c1a-M117喺西面同D3混血成爲古羌人(西戎)。另外長江嘅O3a2b-M7原苗瑤人就成爲楚人祖先荊蠻族(大溪文化)。

 

1 2

*圖片來自網友polyhedron之論文《Y Chromosomes of 40% Chinese Are Descendants of Three Neolithic Super-grandfathers》

 

中史書教我地夏商周,但夏代其實係不被國際學術界承認嘅,因爲文字未出現所以冇任何可信嘅歷史紀錄,所以當夏代係神話存疑時代,同三皇五帝一樣。如果要形容當時嘅華夏族,我會叫佢哋做仰韶文化。後來「東夷」龍山文化崛起,成爲咗東亞地區第一個有文字嘅部落——商代。商代嘅原始部落特色仍然好顯著,所以經常遷都(原始部落農業技術差,耕瘦咗達地就會去第度)。

當時嘅東亞世界相對比較平等,商代嘅文化只係領先其它地方少少。去到周滅殷商,其實就係華夏族同東夷族嘅戰爭,最後文化比較落後嘅周贏咗,兩族開始融合。

去到東周嘅時候,已經出現楚國、魯國(東夷混合華夏)同越國(O1a-M119及O2a-M95)等唔同國家。讀傳統中國歷史嘅話會覺得佢哋都係「華夏」一份子,但唔會話你知佢哋嘅語言文化都非常唔同。例如《越絕書》係越國嘅歷史,入便嘅「絕」就唔喺漢語而係越語借用同音漢字,本身喺越語係解「記錄」。又於《維甲令》入便有用近音漢字去記載越語,反映出當時越國上層階級開始華夏化,但下層嘅民衆仍然唔太識漢語,需要用兩種語言宣告命令。當時嘅東周諸國其實好似而家嘅歐洲,有唔同民族、語言,但用類似(但唔同)嘅文字書寫,絕對唔可以用一個「華夏族」嘅空泛名詞概括。古代越國締造咗頗爲輝煌嘅文化,其金屬鑄造技術(如鑄劍)比華夏族群有過之而無不及,又嘗稱霸一方。但大部分人囿於漢族中心思維,都會自動將呢啲成就歸畀華夏族。

 

至於「百越」係咩一回事呢?其實就係石器時代東南沿海擴張嘅O1-M119各分支人群,混合咗南方嘅O2a-M95同O3a2-P201。語言學上我哋猜測原始O1族群係講原始澳泰語(Proto-Austro-Tai)。當O1人群先後遷往台灣嘅時候,就成爲南島語入便嘅Formosan,留喺大陸個啲就成爲原始侗台語(Proto-Tai-Kadai)。仲有一支向東南亞遷移成爲南島語入便嘅Malayo-Polyneisan。(見下圖)

 

6

青銅時代及以前壯侗及南島群體嘅分化及遷移

*圖片來自李輝博士論文《Common origin of the Austronesian and Daic Populations》

 

喺中國史書記載,百越「各有種性」。根據分子人類學觀察,百越可以基本分爲東北同西南兩個極。東北就係頭先講及曾經稱霸中原嘅越國。根據考古,佢哋主要成份係O1雜有O2a,但缺乏漢族嘅O3a1c同O3a2c1,顯示佢哋當時同漢族係兩個唔同族群。漢族成份基本上係喺秦漢之後先開始逐漸混入。

秦統一中原之後,遠征南越,因爲交通不便,需要開鑿靈渠嚟運兵糧。喺兩廣交界受到南越人強烈抵抗,付出頗大代價先係西江流域建立幾個據點。但凳都未暖,秦末民變已經爆發。有論者以爲秦兵會留低同越人融合,就話粵語沿襲秦代漢語。其實稍加思量就知荒謬:如果你係統治者,四處都有六國遺民造反要鎮壓,你仲會唔會由得大軍係偏遠邊境賦閒?所以去到後來趙佗自立南越國,都抱怨漢人太少。從宰相呢啲重要位置用越人,自己行越人習俗禮儀以服眾嚟睇,就知漢人喺當地只係極少數。當時嘅漢語,大概只係喺幾個漢人據點形成少量方言島,就好似外國唐人街粵語一樣。而秦漢嘅語音特點,喺當今粵語幾乎毫無痕跡。或者會有零星同源返借遺留,但講當時漢語對今日粵語幾近冇影響,應該冇乜爭議。

 

7

 

秦只係征服咗南越同駱越,至於其它嘅東甌、夜郎等諸國就未受影響。漢朝初期南方百越都係獨立國家。南越國再獨立後,一度強大令附近百越歸順,漢面對北邊匈奴,難以再兼顧南方,所以就和輯百越。及後武帝即位,開始離間越人,並且逐一擊破。因爲閩越頑強抵抗,漢武帝進行強制移民,將閩越人遷移到江浙,福建去到三國之前都幾乎係無人地帶。呢個事件都可以喺基因上搵到證據,現今福建人相比附近地區缺乏百越父系基因,百越基因最多嘅反而係喺浙江一帶。

即使粵閩等地已經成爲漢朝領土,但因爲地處偏遠而且氣候濕熱(漢人認爲有致病嘅山林瘴氣),一直冇乜人移民居住。叫當時漢人移民,就好似問你會唔會移民去金三角熱帶叢林住一樣。所以呢啲地區往往以當地土著管治,得閒就流放罪犯過嚟等死,漢化程度可想而知。去到兩晉南北朝,先開始多少少漢人移入,特別喺廣州從事海外貿易。有人話五胡亂華嘅時候漢人已經大量進入兩廣,但移民史同基因證據都否認呢個論點。當時嘅移民大多係北方人去到江南(見下圖實綫)。

 

8

*圖片來自李輝博士論文《Genetic evidence supports demic diffusion of Han culture》

 

雖然係咁,都有少量漢人進入兩廣。六朝航海技術漸趨發達,金陵附近係當時南朝漢人聚居嘅中心,漢人入粵經海路比陸路方便。南朝時廣州算係頗重要嘅通商廣口,自然會吸引漢人前往謀利,但唔代表佢哋會久居當地。有南宋人遊歷廣東嘅時候,曾經話過“見宋墳而不見唐墳”,可見連唐代都冇乜漢人,何況六朝?

 

9

 

即使如此,語言學家喺粵語搵到極少量六朝漢語遺留,呢個層次似乎唔係北方漢語,而係以南朝首都建康(今南京)爲代表嘅南朝音,例如廣東話「伏」嘅白讀音 [puk] 讀重唇就好可能係六朝層次。(現今日語漢字音最早一層都係來自六朝嘅「吳音」)。當時廣東嘅語言狀況係點已經好難知道,推測漢人聚集嘅城市内可能講六朝漢語,但郊區就仍然係原壯傣語(Proto-Tai)。比對越南嘅古漢越語同其它侗台語系(岱-卡傣語系),百越語應該已經向漢語借入一定成份,就好似現今北壯語入便有好多西南官話借詞一樣,但語法、音韻等同漢語仲有好大距離。

 

粵語真正漢語來源,來自唐末宋初。

唐代嶺南仍然係中原人蔑視嘅俚僚之地,可見漢人數量仍然唔多。唐代宰相張九齡開月北梅關古道,從此可以比較容易咁通過江西進入嶺南。唐末五代戰亂導致大量北方漢人南逃,呢次比以前永嘉之亂人數更浩大,更深入南方。

 

9a

 

一批唐末難民走難到江西南部定居,去到宋初人口膨脹導致耕地不足。相比「地狹民稠」嘅贛南,嶺南大部分地方都係地廣民稀,於是部分人分批越過梅關翻山越嶺南下謀生。當時南雄正正係移民必經路綫,所以就出現南雄硃磯巷嘅傳説。廣東人口喺宋代大增,太平興國年間(976~984年)到元豐三年(1080年)嘅100年内由92,559戶暴增至579,253戶,足足六倍有突,但去到紹興三十二年就略減到513,711戶,可見移民潮已經停止。根據族譜紀錄*,移民來源地以江西最多,亦有河南同其它南方來源。北宋時南方較爲安定,未有戰亂因素,似乎經濟誘因最爲合理。廣府人漢人來源自唐末同北方漢族分道揚鑣,然後宋初入嶺南應該毋庸置疑。

*廣東族譜編寫唔會早過明中葉,所以可信性存疑,但來源地應該可以口耳相傳未致太失真。

 

但漢人來源唔會係廣府人嘅唯一來源。史載宋以前廣東多俚人作亂,到宋時似乎開始融入漢人。中國歷史地圖集作者譚其驤認爲:「自梁自唐,嶺南名爲中朝領土,實際在俚帥之統治下者,垂百餘年云。此爲俚族之極盛時代。與俚同時雄據粵東者,又有從粵西遷來之僚族(按:僚亦為古越人自稱,[rou]),然其勢力殊不及俚族之雄厚(按:今粵語中「傻哩」、「傻佬」似乎來自漢人對俚僚嘅篾稱)」。南宋《輿地紀勝》形容衆多漢人移民聚居嘅南雄都仍「有内地之遺風,俗雜夷夏風俗」。甚至時至元代,碑刻都記載「廣東戶口數十萬,瑤、僚半之」。俚僚人應係廣東嘅原居民,即我上文講述秦漢南越、駱越、西甌嘅後代,講原壯傣語(Proto-Tai)嘅O1、O2a、O3a2基因攜帶者。

將廣東人基因單倍型同河南漢人比較,可見廣東人父系以北方漢族爲主,雜有少量百越父系 O1、O2a及O3a2*P207xM7(比北方漢人多約25%)。但母系北方成份D、G、M8a甚少(共約20%),代表廣東人祖先係南下漢父同土著越母混血嘅後代。喺上一篇文我講過粵語有好多音韻特徵同原壯傣語雷同,依家可以喺基因搵到旁證,證明有大量俚僚越人融入漢人,數量幾近廣府人一半。

由此我哋可以還原當時嘅場景:一支漢語人群喺唐末進入江西之際,就已經同北方中古漢語分道揚鑣,而音韻特點都同唐末北方非常符合:冇北宋逐漸出現嘅入聲脫落、出現輕唇音但微母未變、只有少部分濁上字變去聲等,呢種北方漢語分支隨住南下開荒謀生嘅漢人進入廣東。當時拓荒者以男丁居多,喺漢人男多女少嘅情況下,娶越女成爲普遍現象。越人學習漢語時,往往擺脫唔到原壯傣語母語影響,成爲一種帶有濃重越人口音嘅中古漢-越混合語,保留好多日常生活原壯傣底層詞彙。呢種越人口音嘅中古漢語甚至習染返漢人移民,令到粵語帶有類似壯語嘅腔調。隨住移民擴散混血,漸漸取代六朝漢族移民嘅語言同土著壯傣語。首當其衝嘅當然係同爲漢語來源而且使用者相對唔多嘅六朝白讀層,百越底層因爲語域不同,保留情況反而比六朝層好。最後前廣韻六朝漢語層次成爲少數零星「特字」或破讀字音。面對漢族進逼,拒絕同化移入嘅原壯傣群體(俚人)大約喺唐代開始分批向西南遷移,一批進入老撾境内成爲現今嘅佬族。部分更加遠遷今泰國,驅逐同化當地嘅南亞語族群,成爲現今嘅泰國人前身。到今日,泰語同北部壯語仍然可以有限度互通,核心同源詞相同超過60%。而極少數留喺廣東嘅一部分成爲現今廣東蜑家人或者遷移去海南度成爲黎族一部份。

北宋以後,粵語基本成形而且形成族群意識。以後遷入嘅群體往往唔會被認同爲粵語人。韶關因爲宋元戰爭導致人口大減令客家人趁機遷入。去到清初粵北客家因爲耕地不足大遷徙散播兩廣各地,同粵語人溝唔埋,甚至產生土客械鬥爭田奪地。閩南民系喺宋代已經從福建沿岸移民廣東東部沿岸,到明代更沿海路擴至雷州半島一帶,但都同客家人一樣無法大幅影響粵語。

 

明清時期:粵語族群擴張及民族衝突

9b

 

明代係粵語西擴時期。因爲戰亂同漢族壓逼生存空間嘅緣故,湖南一帶嘅瑤族(苗瑤語系)變成起義流民進入廣東,朝廷大量派出北方士兵入廣西鎮壓,令明代官話進入廣西北部,成爲今西南官話分支。當時瑤人四散各地山區,造成兩廣「有山必有瑤」嘅局面,瑤亂甚至波及香港境内大嶼山。明萬曆年間瑤人被鎮壓後,朝廷鼓勵廣府人向西遷殖民以同化少數民族,族譜多記載有男丁前往梧州、桂平等廣西東部城市尋求發展機會。但詳情就往往缺乏記載,皆因族譜紀錄文化係宋明理學產物,傳入廣東開始普及不過明中葉。

去到清代,好多廣府人族譜都記載康熙年間有男丁遷往廣西然後就失去聯絡,大概已經喺當地落地生根。呢個都同清初遷界令有關。清初爲咗撲滅台灣明鄭勢力,將沿海近四十萬人強遷移入內陸,  以杜絕與明鄭割據政權嘅貿易同支援。遷界令對廣東沿海經濟組成極大損害,好多居民無法謀生,亦同內陸居民競爭資源,部分廣府人被逼前往廣西謀生。如果我哋分析各粵方言片嘅音韻特徵,可以發現越往西同越交通不便嘅地方,往往保留越舊嘅粵語特徵。喺廣府片/大城市會出現新嘅語音特徵並且憑其文化經濟優勢向其它粵語方言片/郊區幅射開去。因爲沿江流域交通方便,所以沿江去到廣西東部嘅城市都受到廣府片好大影響。其它交通比較隔絕嘅片例如四邑(台山)、勾漏山區就往往比較存古,保留更加多原始壯傣語音韻特點。去到南寧等廣西中西部,講平話嘅人血統上基本上同壯族冇咩分別,冇乜漢人成份,佢哋祖先放棄咗自己嘅母語漢化咗。平話其實同廣府話聽感差別唔太大,對廣府人嚟講可能容易聽過台山話。呢啲就係各時期粵語移民擴張留低嘅痕跡。

到清政府撤回遷界令時,已經導致大量居民死亡或流徙,只剩一半約二十萬居民返回沿海,原有產業如制香及制鹽一蹶不振。人口空虛亦導致粵東嘅客家人人乘虛進入,呢個都係香港新界客家圍村嘅由來。清中期廣東人口暴增,令到廣府人同客家人爭奪生存資源互相排擠,間接令大量客家人參與太平天國叛亂。太平天國被鎮壓後,隨太平天國流散各地嘅客家人同當地居民發生持續近一百年嘅土客械鬥,雙方死傷枕藉。原本居住喺粵東北邊境嘅客家人從此喺兩廣星羅棋佈,形成一個個客家方言島。至此,嶺南嘅民族及語言已經同現今冇太大分別。

 

9c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粵語條目,經作者增添各語言標籤。

 

總結:粵語脫離中古漢語於唐末五代;宋代融入壯傣成份並定型;擴張繁衍於明清

以上係我嘗試重構嘅粵語(及其族群)歷史,應該同真實歷史唔會有太大出入。但始終我學養未深,好難還原每一個細節,要靠其它有識之士探究粵語嘅詳細形成過程。粵語係宋代融合漢越自立之後,喺明清孕育咗獨特嘅嶺南文化。到近代更加成爲東亞門戶之一,迎來現代西方文化並產生我哋嘅香港文化。

敬請期待下一篇《論本土主義中嘅大中華餘毒(四)》

 

============

 

Reference

壯傣族群(百越族)歷史
The Minz Zhuang of Napo Country, Guangxi: Legacy of the Thai-Lao Migration South (2010)
百越遺傳結構的一元二分跡象
百越史研究

廣府人基因
廣府、潮汕、客家人与河南人母系成分的分類比較

唐宋廣東歷史
嶺外代答
中國移民史

明清廣東歷史
明清廣東社會經濟研究
廣東史志
中國移民史
Expanding the Cantonese Diaspora: Sojourners and Settlers in the West River Basin

客家人基因
Origin of Hakka and Hakkanese :A Genetics Analysis

平話人基因
Pinghua population as an exception of Han Chinese’s coherent genetic structure

從基因角度睇漢族擴張
Genetic evidence supports demic diffusion of Han culture

潮汕人基因
Dominant Contribution of Northern Chinese to the Paternal Genetic Structure of Chaoshanese in South China (2011)
Similarities in Patrilineal Genetics between the Han Chinese of Central China and Chaoshanese in Southern China

漢族基因
Y Chromosomes of 40% Chinese Are Descendants of Three Neolithic Super-grandfathers
Late Neolithic expansion of ancient Chinese revealed by Y chromosome haplogroup O3a1c‐002611
Inferring human history in East Asia from Y chromosomes

史前古越族及古苗瑤基因
Y chromosomes of prehistoric people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侗台族及蜑家人基因
Y-chromosome Genotyping and Genetic Structure of Zhuang Populations
Mitochondrial DNA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Differentiation in Southern East Asia
Paternal genetic affinity between western Austronesians and Daic populations

壯侗及南島人史前遷移
Common origin of the Austronesian and Daic Populations (2011)

南亞及苗瑤人嘅基因聯繋
Genetic affinity between the Hmong-Mien and Mon-Khmer populations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