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 2016/02/29 00:00
最近簡體字引起熱議。有人說這是個政治問題,其實這是個嚴重的文化問題,關乎整個中華文化傳承的問題。
當年新中國政府為了使文化水平較低的廣大群眾容易書寫,大力推行簡體字。還成立文字改革委員會,分批推行漢字簡化,又為了減少漢字的字數,把歷代衍化出來的字列為異體字,予以取消,並規定了漢字的印刷體。又參考國際音標,用拉丁字母制訂拼音方案,逐步將中文拉丁化,以徹底解決書寫問題。簡體字的推行非常成功,全國一下子就鋪天蓋地通行了。漢語拼音除了方便了學生,更廣泛迅速地為國際友人所接受。至於中文拉丁化呢,可幸遇到極大的困難,沒有繼續推行。
現在在內地,簡體字是官方文字,在文件上,以及印刷媒體上,一律用簡體,一般不用直排。橫排時由左至右,書籍也橫排,由左邊揭開。第一代接觸到簡體字的人,會覺得簡化漢字帶來很多方便,要讀懂那些新字體,沒有困難。這一代人有繁體字的基礎,很容易過渡到簡體。這些人,包括海外華人,遊走在繁簡之間,如魚得水。有人主張「教」香港學生簡體字。他們不知道懂得繁體的人是自動學會簡體字的。
但是到了第二代,那些有生以來就接受簡體字教育,沒有接觸過太多繁體字的人,尤其是知識分子、學者,就有不少困難了。退休了的陳耀南教授十幾年前發現某名士,可能因為缺乏繁體字和傳統文化素養,竟把寺院門前兩副對聯的上聯當作一對。不知道他怎麼解讀這個「對」聯。
當年新中國政府為了使文化水平較低的廣大群眾容易書寫,大力推行簡體字。還成立文字改革委員會,分批推行漢字簡化,又為了減少漢字的字數,把歷代衍化出來的字列為異體字,予以取消,並規定了漢字的印刷體。又參考國際音標,用拉丁字母制訂拼音方案,逐步將中文拉丁化,以徹底解決書寫問題。簡體字的推行非常成功,全國一下子就鋪天蓋地通行了。漢語拼音除了方便了學生,更廣泛迅速地為國際友人所接受。至於中文拉丁化呢,可幸遇到極大的困難,沒有繼續推行。
現在在內地,簡體字是官方文字,在文件上,以及印刷媒體上,一律用簡體,一般不用直排。橫排時由左至右,書籍也橫排,由左邊揭開。第一代接觸到簡體字的人,會覺得簡化漢字帶來很多方便,要讀懂那些新字體,沒有困難。這一代人有繁體字的基礎,很容易過渡到簡體。這些人,包括海外華人,遊走在繁簡之間,如魚得水。有人主張「教」香港學生簡體字。他們不知道懂得繁體的人是自動學會簡體字的。
但是到了第二代,那些有生以來就接受簡體字教育,沒有接觸過太多繁體字的人,尤其是知識分子、學者,就有不少困難了。退休了的陳耀南教授十幾年前發現某名士,可能因為缺乏繁體字和傳統文化素養,竟把寺院門前兩副對聯的上聯當作一對。不知道他怎麼解讀這個「對」聯。
造成文化斷崖威脅傳統
簡體字運動行之太「有效」了,在半個世紀多的時間裏,造成了一個文化斷崖,威脅到中國文化的傳承。君不見現在大陸六十歲以下的人,不少已經看不懂繁體字的書籍和報紙了。先學了簡體字的人,要全看懂繁體,非常困難。那我們那麼多的古籍、書畫文物、題字、石碑,如何傳承呢?
話說大陸某地有個研究生,在大學的書庫裏找了半天,找不着《後漢書》,只因為他拿着的書名是三個「殘體」字。簡體字帶來的災害,可見一斑。有一位老師,談到鄭板橋的一首詩,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他說,松樹的種類很多,大概這是其中一種,以其形態及生長之習性,形容之為「咬定青山不放」。但其實那首詩寫的是竹,第一行那個「松」字不是松樹的「松」,而是簡化了「放鬆」的「鬆」字呢。簡體字之害,正在跨代遺傳。又有個澳洲某大學中文教授,著名的中國通,帶領他的本科中文班學生去參觀一個展覽,那兒有一個牌坊,寫着「門華中」,學生問這是甚麼,那位中文教授半天答不上來,因為那三個字裏,他只看懂了最後那個「中」字,又不知道在這個情景下,這三個字應該由右邊讀至左邊,所以這三個字是甚麼意思,他就無從猜測。可見語言文字,是離不開歷史文化的。
推行簡體字的本意,是讓少受教育的人也會書寫。現在社會進步,文盲絕無僅有。手機、電腦,人手一部,拼音又是那麼容易,會說的就會寫。還有手機和電腦的程式又那麼齊備,多種輸入法各適其適,執筆書寫就沒有當年那麼需要,簡體字的重要性早就隨着電腦和手機時代的來臨而消失了。
他們把歷代進化得來的字貶為異體而棄之,例如把「信託」的「託」,和「托大腳」的「托」合二為一,要把「捨生取義」變回「舍生取義」等等,都是大有問題的。隨着社會的進化,世界上哪一國文字不會越來越精進的?哪一國的文字,是脫離歷史文化而獨立生存的?簡體字的推行,致命的副作用,是要現代中國人跟傳統文化接不上軌。
話說大陸某地有個研究生,在大學的書庫裏找了半天,找不着《後漢書》,只因為他拿着的書名是三個「殘體」字。簡體字帶來的災害,可見一斑。有一位老師,談到鄭板橋的一首詩,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他說,松樹的種類很多,大概這是其中一種,以其形態及生長之習性,形容之為「咬定青山不放」。但其實那首詩寫的是竹,第一行那個「松」字不是松樹的「松」,而是簡化了「放鬆」的「鬆」字呢。簡體字之害,正在跨代遺傳。又有個澳洲某大學中文教授,著名的中國通,帶領他的本科中文班學生去參觀一個展覽,那兒有一個牌坊,寫着「門華中」,學生問這是甚麼,那位中文教授半天答不上來,因為那三個字裏,他只看懂了最後那個「中」字,又不知道在這個情景下,這三個字應該由右邊讀至左邊,所以這三個字是甚麼意思,他就無從猜測。可見語言文字,是離不開歷史文化的。
推行簡體字的本意,是讓少受教育的人也會書寫。現在社會進步,文盲絕無僅有。手機、電腦,人手一部,拼音又是那麼容易,會說的就會寫。還有手機和電腦的程式又那麼齊備,多種輸入法各適其適,執筆書寫就沒有當年那麼需要,簡體字的重要性早就隨着電腦和手機時代的來臨而消失了。
他們把歷代進化得來的字貶為異體而棄之,例如把「信託」的「託」,和「托大腳」的「托」合二為一,要把「捨生取義」變回「舍生取義」等等,都是大有問題的。隨着社會的進化,世界上哪一國文字不會越來越精進的?哪一國的文字,是脫離歷史文化而獨立生存的?簡體字的推行,致命的副作用,是要現代中國人跟傳統文化接不上軌。
應堅持使用繁體字
大半世紀以來簡體字運動所造成的文化斷崖,帶給中華文化災害,萬劫不復。海外學者,有心拯救中國文化的人,儘管心急如焚,但是要一個極權政體產生一批高瞻遠矚而又敢作敢為的人很難,要迷途的當局者承認錯誤更不容易,儘管他們心中有數,文字改革委員會已經改名為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還在備受非議之處作出一些修補,但並不是在「撥簡反正」。難道我們真的沒有辦法了嗎?
語曰,禮失求諸野。幸好我們還有為數不少的港澳台以及海外華人同胞,六十多年來堅持使用我們原有的文字。我們並沒有刻意對抗簡體字,只是原來的字體那麼美麗,如此好用,為甚麼要趕時髦,改用不必要的簡體呢?我們就這樣在保存了繁體字,我們的子孫後代也就跟傳統文化接得上軌,希望就這樣使我們這個世界上最長久生存的文明延續下去吧。
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在延續傳統中國文字的工作上,大陸早已崩潰,並且全面淪陷了。在港澳特區、台灣、海外,我們不要放棄,千萬不要無知起來,為了某種原因去起用簡體字。我們不要簡體字偷渡進來蠶食正體字。
香港正在計劃興建一個新的海水化淡廠,用新的技術把海水逆滲透成為淡水。我們也可以用「逆滲透」的方法「撥簡反正」。在這件事情上台灣做得最好。當初開放大陸遊客來台灣的時候,有些商店用了簡體字,馬英九總統就大聲疾呼,不可!我們要給他們機會適應我們,學習正體字。從此那些親愛的同胞們就乖乖的接受繁體字了。我們港澳和海外華人,也要跟台灣一樣,繼續堅持用正體字,希望行之以漸,假以時日,中國文字所中的殘毒得到稀釋吧。
語曰,禮失求諸野。幸好我們還有為數不少的港澳台以及海外華人同胞,六十多年來堅持使用我們原有的文字。我們並沒有刻意對抗簡體字,只是原來的字體那麼美麗,如此好用,為甚麼要趕時髦,改用不必要的簡體呢?我們就這樣在保存了繁體字,我們的子孫後代也就跟傳統文化接得上軌,希望就這樣使我們這個世界上最長久生存的文明延續下去吧。
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在延續傳統中國文字的工作上,大陸早已崩潰,並且全面淪陷了。在港澳特區、台灣、海外,我們不要放棄,千萬不要無知起來,為了某種原因去起用簡體字。我們不要簡體字偷渡進來蠶食正體字。
香港正在計劃興建一個新的海水化淡廠,用新的技術把海水逆滲透成為淡水。我們也可以用「逆滲透」的方法「撥簡反正」。在這件事情上台灣做得最好。當初開放大陸遊客來台灣的時候,有些商店用了簡體字,馬英九總統就大聲疾呼,不可!我們要給他們機會適應我們,學習正體字。從此那些親愛的同胞們就乖乖的接受繁體字了。我們港澳和海外華人,也要跟台灣一樣,繼續堅持用正體字,希望行之以漸,假以時日,中國文字所中的殘毒得到稀釋吧。
陳慶椿
自由撰稿人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