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研究:應推廣簡體字書寫 僅五成七人認為廣東話未來仍是港第一語言

立場新聞 2015/08/24 19:05


港大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今日公布一項有關港人運用語言、語言能力及語言態度的研究,顯示香港社會日漸三語化,廣東話是許多場合中的主要溝通語言,但社會對簡體字仍未熟練,呼籲應推廣簡體字書寫,及致力提升港人說英文、書寫英文的水平。研究又發現,只有五成七人認為廣東話未來仍會是香港社會的第一語言,而有八成三人不能接受下任特首說普通話。
研究由中策組資助
有份撰寫研究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陸鏡光表示,不認為廣東話會在可見的將來被普通話取代,因為新移民要融入社會,便要學習廣東話。對於近日普教中的爭議,他認為以廣東話教中文並無問題,而且更有利於讀寫方面的教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金斯利博爾頓教授則指,簡體字在商業社會有重要效用,故建議政府應加強教育學生簡體字的讀寫能力,但並非要取代繁體字,而是兼備兩種書寫能力。
是次研究由中央政策組負責的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撥款71.5萬元進行。研究於去年8月至今年1月進行,以電話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共有逾千五名受訪者,結果發現至少有27種主要或少數族群語言正在香港使用,現時能說普通話的人有六成八,九成九的受訪者以廣東話溝通,有六成二人能使用英文。若以年齡為分界,在12至19歲、20至29歲及30至39歲三個年齡群組中,能夠說英文的人分別佔96.9%、97.2%及81.8%,均輕微多於能說普通話的人,能說廣東話的人則佔近九成九至全部。
自稱說英文或普通話極佳者 只有4.2%及6.3%
對於三語的地位,有八成人認同廣東話是代表香港文化的首要語言,其次有7.6%人認為是英文,6.5%人認為是普通話。但只有五成七人認為廣東話未來仍會是香港社會的第一語言,有兩成六人認為普通話日後會成為社會上首要的語言,只有近一成一受訪者感到英語將成為首要語言。 被問到是否接受下任特首說普通話,而並非說廣東話,有近八成三人認為不能接受,只有一成七人願接受。
研究又指,受訪者使用簡體字的能力仍不熟練,從調查估算,約有3成人口表示自己的書寫簡體字能力在不錯及以上,近7成則表示只懂很小甚至完全不曉。
研究建議,港府應繼續推行兩文三語政策,更積極地推廣簡體中文書寫以及提升口頭及書寫英文的水平,但亦應保持繁體字在保存香港文化方面「極其重要的作用」不變。政府應考慮制訂「雙語文能力」框架,涵蓋繁體字及簡體字,又指簡體字對於全國性溝通是十分重要,但目前能掌握簡體字的港人較少。
六成五人有英文名 但只有兩成六身份證有英文名
同時,受訪者在三語的使用能力上達到高階水平的人數目偏低,自稱能以極佳程度說英文或說普通話的受訪者,分別只有4.2%及6.3%。在學習語言的難度方面,有五成一受訪者認為繁體字最容易學習,感到英文最易學習的人亦有三成一,只有不足一成人認為簡體字易於學習。
英文仍是主要的工作溝通語言,無論是書寫內部文件、對外文件或工作時閱讀的文件,逾八成五均為英文,其次是繁體字。工作上閱讀簡體字文件、或以簡體字書寫內部或對外文件的人士,分別只佔總體的一成一至兩成,五成受訪者認同英文是首要的商業語言。英文亦是主要的教學語言,有逾八成五受訪學生指,學校主要或全部使用英文為教學語言,中英各用一半的則佔兩成二。
研究亦調查港人在生活上使用三語的情況,有八成人使用中文版提款機系統,近兩成人則用英文版。有近六成五人有使用英文名,但身份證上寫有英文名的人,只有近兩成六。
最多人能說英文的區域包括灣仔、中西區,有近七成,其次為南區、東區及離島,較少人能說英文的區域則有屯門、元朗、北區,約有36%。
最多人能說英文的區域包括灣仔、中西區,有近七成,其次為南區、東區及離島,較少人能說英文的區域則有屯門、元朗、北區,約有36%。
empty
各區五歲以上,而能說普通話的人士的百分比,由最高的52.9%至42.5%,顏色較深的區域包括荃灣、東區、九龍城、沙田等區,代表該等區域能說普通話的人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