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字與去中國化 – 趙善軒

蘋果日報 2012/10/17 00:00


科大經濟學系系主任雷鼎鳴在〈簡體字必須認識〉(《晴報》十月十二日)一文提出了幾點,一是本小利大的投資,其意是簡便易寫;二是掃盲有功,對推廣教育有利;三是批評簡體字者是「去中國化」。觀乎全文,完全從功利主義切入,毫無人文氣息,更談不上文化承傳。
雷文的首兩點是事實,且先不論這事實是利是弊,就去中國化一點而已,足見其對中國全無概念。中國者,「夷狄進中國則中國之」。歷史上的中國,不是近代西方的民族國家,而是文化國家,即是說擁抱中國文化的政權,即中國也,反之,則夷狄。又中國文化為何?當然以是仁義為本,但文化是如何承傳呢?文以載道,微言大義,文字是最重要的方法。不少中文字內本有文化意義,如愛由心受,簡體字卻把心除去,久而久之,人們就不理解心的重要。進步的「進」字乃由「⻌」和「佳」組成,有漸入佳境的意,「进」頗有井底之蛙的味道。日出東方,東必有日,「东」則無此意境,不倫不類。
雷說:「中國文字自古以來都在變化,大學時期我學過一點甲骨文,甚感過癮,但字字若畫圖畫,就算感覺古雅,怎能用之與人溝通?我們若拒絕接受大家早已共用的新文字,在觀念上其實與堅持用甲骨文無大分別,思想落後之極。」
簡化字的簡化的過程大大違反中文的六書造字原則,此種基因突變,一反二千年來的常態,故簡體字本身就是「去中國化」的行徑。相反,堅守正體字才是捍衞中國文化的不二法門。

趙善軒
新亞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