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名詞 宜自重 忌過辣

近來香港中文用字經常語焉不詳,引喻失義之風甚盛,有如開滿一街川麻辣食店,聞到食到都係強勁麻辣,充滿多餘嘅刺激而失去內涵同營養。先有財政司司長要手無寸鐡嘅平民百姓注意自身「語言霸權」;後有大量港媒將警察對受害者所受到之「不幸」感到抱歉,穿鑿附會成警方「道歉」。政府同大型傳媒機構連日歪曲香港中文,指鹿為馬,已使在下甚為氣結,估唔到最近有唔少聲稱為香港民主耕耘多年(惜因各種人為因素無甚收成)嘅「老牌左翼社會運動人士」,居然為一位藝人護短,又祭出「批鬥」二字加罪於本土派。

唔怕同大家講,曾司長信口雌黃「霸權」二字,其中牽涉軍政經貿控制剝削,指控非常嚴重。曾氏胡說八道當日,已遭香港各界痛斥得體無完膚,乃前車可鑑。「批鬥」二字,源自中國文革。「批鬥」比「批評」、「批判」,更多帶一層暴力同破壞之意義。相比「批評」、「批判」只以文字發表異意,「批鬥」往往與「武鬥」、「抄家」等肢體暴力或體制暴力相伴相隨,所以隨便開口品評,同「批鬥」實有天壤之別。因此,被指「批判」,同「霸權」一樣,都係非常嚴重嘅指控。

陳景輝

 

在下無可否認被指為本土派嘅少數活躍人士,批評使用之手法與操詞較為尖酸刻薄,不如「老牌左翼社會運動人士」般強調愛心包容,會照顧感化對象嘅良好感受。不過即使有人批評用詞尖酸刻薄,仍與「批鬥」相去甚遠。更不可因路線有異,就將「批評」上綱上線為「批鬥」。經常對一般人作出如此嚴重指控,試問社運老手又同動不動就將罪名降於市民頭上嘅極權政府有何分別?旁人又何以說服自己相信社運人士比政府更高尚?

何況,大家更唔可以因為本土派對本土文化作品作出批判,就一口咬定本土派「打擊本土街頭賣藝人士」。依在下觀察,本土派對本地文化價值異常著緊,對「本土」、「本地」等招牌非常愛護。然幣有兩面,「愛之深」另一面往往為「責之切」。一方面,本土派對本地產品同服務都愛護有加,另一方面亦會對打住「本土」、「本地」、「港產」之名而馬虎了事之輩大感不滿。為使「本土」招牌價值不致成為廉價、隨便嘅代名詞,往往狠心批判,比如之前有人對街坊小店服務不周有所微言,便是一例。

 

不過唔舒服歸唔舒服,不分青紅皂白為幫「本地」謢短,長遠輸咗香港牌子口碑,值得嗎?況且,少少嘅民間異見或者批評,絶非「霸權」,更非「批鬥」。大家如果關心香港文化價值,切忌隨便,更忌濫用名詞。文字同音樂,作為文化符號,其本質同內涵,尤如食物嘅營養同味道。濫用亂用麻辣,會令食物味道千篇一律,失去特色;同理,過度消費文字符號嘅本質同內涵,將使香港文化價值變得浮誇空洞。在下謹請諸君自重,為自己嘅用字負責,對香港嘅文化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