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漢語非標準,日常粵語宜書寫

日前,《明報》報導:「網上流傳一幅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中文科工作紙嘅圖片,」並指示學生「把以下粵語詞彙改寫成標準漢語」。「上面有10條填充題、手板、冷衫、的士、巴士、取錄、質素、嘜頭、雪糕同冷氣。有網民指上述詞彙喺香港通用,質疑學校逼學生使用『大陸用語』。」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黃念欣副教授則作答如下:一,頭顱;二,手掌;三,毛衣;四,計程車;五,公車;六,錄取;七,素質;九,冰淇淋;十,空調。本會亦不諱言,圖,港語學有份share;讀過黃博士之建議答案,頗有異議,謹此為文備說之。

首先,「頭殼」未嘗唔係標準漢語,而「頭顱」亦不等同「頭殼」。大陸則不知,「頭殼」一詞於港、澳、台三地通行,台灣就有一家新媒體名為「新頭殼」,可見國語亦有「頭殼」之說,講「頭殼」並非粵語之專利。至於「頭顱」,意即「人頭」,泛指頸以上所有部位,故有所謂「頸上人頭」、「項上人頭」;「頭殼」則不然,並不包括面部。其他見諸中華民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之同義詞有「腦殼」、「頭蓋骨」、「頭頂」、「天靈蓋」。以「頭顱」對應「頭殼」大可不必。

「嘜頭」亦然,與「商標」有出入;例如香港人頗為眷戀之皇冠徽號,並非商家所有;認證優質產品之「Q嘜」,充其量係「標誌」,而非「商標」。蓋「嘜頭」乃英文「mark」之音譯,始於清朝之中英貿易。廣州行商稱「shipping mark」為「嘜頭」,除商標外又包括收件人、號碼、目的地等資料,大中華沿用至今。易「嘜頭」為「商標」,非所宜。

至於「取錄」、「質素」,雖大陸常見「錄取」、「素質」,按黃氏「標準漢語係指廣泛通行喺漢族社會嘅語言」之定義,亦不見得唔係標準漢語。難道一個詞裡頭兩個字嘅次序調換咗,「血濃於水」、「大家都是中國人」嘅「內地同胞」就會睇唔明?試讀以下一段文字:「Aoccdrnig to a rscheearch sudty at Cmabrigde Uinervtisy, it deosn’t mttaer in waht oredr the ltteers in a wrod are; the olny iprmoatnt tihng is taht the frist and lsat ltteer be in the rghit pclae. The rset can be a toatl mses, and you can sitll raed it wouthit a porbelm. Tihs is bcuseae the huamn mnid deos not raed ervey lteter by istlef, but the wrod as a wlohe。」你懂的。全港八家大學,都寫「取錄」;寄往深圳河以北嘅「取錄信」如果冇人睇得明,一封一封投入字紙簍,咁就騰出六千幾個大學學位,本地學子有福了!

倒裝之法,古已有之;杜工部讚王昭君「畫圖省識春風面」、車公問香港人「神鬼如何兩不分」、李後主嘆「流水落花春去也」、秦少游詠「兩情若是久長時」、蘇東坡喊「酒酣胸膽尚開張」,皆千古絕唱;難道今人慣用「圖畫」、「鬼神」、「落花流水」、「長久」、「張開」,就有失標準?非也!「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詩聖如是說。你有你嘅素質,杜甫有杜甫嘅質素,何必妨害?

「的士」、「巴士」二詞,廣為兩岸四地國人認識,符合「廣泛通行喺漢族社會」之標準。中華民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就有「巴士」、「空中巴士」、「雙層巴士」、「的士」等條;「大巴」、「打的」等詞亦深入人心,見諸《人民日報》、報端《現代漢語詞典》。反而「計程車」與「出租車」分庭抗禮,「公車」、「公交車」、「公汽」亦鼎足而立;獨尊其一為「標準漢語」,罷黜其他,誠不可取。何況以上字眼,港人絕非耳熟能詳;硬說港人倍感陌生之生詞為「標準漢語」,豈非排斥香港於「漢族社會」之外?去中國化,罪莫大焉?

制定所謂「標準漢語」之標準,考慮七百萬香港市民嘅習慣之餘,更要順應「以八億農民為主的中國人民(陶傑語)」之品味;顧及每個「功能組別」,取得全球漢人最大公約數,以對得住「廣泛」二字。莫講「陽春白雪」,就算「下里巴人」,都唔夠通俗,應帶同「請客吃飯,繪畫繡花,那樣雅緻,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讓」等才子佳人玩意滾蛋,剔出「標準漢語」之列;莫言嘅《豐乳肥臀》雅俗共賞,堪為「標準漢語」經典,北京司機大叔、河南民工固然睇到「嘴巴裡蓄滿了酸溜溜的口水」;睇在諾貝爾文學獎份上,公共知識分子、文藝青年亦不敢等閒視之。張紀中《西遊記》亦然,才子陶傑大讚「其喧紅鬧綠黃金甲的視覺品味,每一個鏡頭,都閃爍着GDP的經濟成果」,農民大媽看了也樂哈哈,足以踢走吳承恩原著,配享於「標準漢語」文學殿堂。

由是觀之,現有「標準漢語」太過艱澀,唔夠貼近民眾,與「廣泛通行喺漢族社會」之義相悖,有負「標準」之名;未來必須去菁存蕪,削足適履,遷就十三億人民嘅學識與智商。《習大大愛著彭麻麻》一曲正是典範,疊字何其親切?「大大」與「麻麻」既省筆劃,又唔犯諱。優化「標準漢語」終極目標,係減剩「人民幣」三個字。人民幣係每個中國人嘅共同語言;一個中國人就算六親不認,總會認得人民幣;哪怕高幹子弟自小負笈海外,取得外國護照,讀慣番書,中文再唔好,亦唔成問題。事成之前,頭殼、嘜頭、取錄、質素、的士、巴士,但寫無妨,其他漢人睇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