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學無術是為賊,學而不問是為奴——論香港教育

上週丘教授接受傳媒訪問,傳媒引述訪問內容,指丘謂香港學生始著重抗爭維權,輕視學術研究,長此下去香港將淪二等城市;另外就「8.18」李克強訪港大事件及浸大風波等,談及大學漸趨政治化;最後題到學生學術肯定未到家,否定學生選校長的權利。身邊的朋友們看過這編報導後,對內容有激烈的反響:既有發文公開批評丘教授的;也有以報導作權威根據與人爭論的,使在下過了一個多姿多采的週未。在下雖然明白丘教授的立場,但對於丘教授的觀點,有以下看法。

 

學而不問是為奴

在下不能否認,教育的理想是公平地裝備學生,好讓他們有知識貢獻社會,所以學生入校讀書,是社會履行兒童教育權的責任,也是學生的社會責任。不過,只管讀書的學生真的可以有效地貢獻社會嗎?或者說,一個學生只會讀書的社會是一個好的社會嗎?先不說中國古語也有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且看今日香港大多數學生抱住什麼態度讀書,及觀察他們讀書的經歷即可見一班。

首先學生參加補習,放假温書,如此努力,其實都非真誠地對學習感興趣,而是為了升學的分數,好讓他們可以被分配了資源較優的學位裏,然後考個大學,取張文憑,到求職市場搏個好職位。至於學習以「貢獻社會」之說,倒反成了這個體制內的迷思。當然了,並非每位攀爬學歷階梯上位的高薪厚薪者都是鄙陋而無遠謀之肉食者,不過香港的精英學生們努力讀書,其實是為了要回饋社會,還是為了搏得一份薪高糧準的「筍」工?如果要求學生能交稅比人多就叫「貢獻社會」,大學作為培養天之驕子的社會責任感也太低了吧?

再者,學生為了考取學位,被強行犠牲了多少時間做了多少不是真心想做的事–考琴、習字、補習、奧數、義工。這些活動的義意由培養個人興趣變成了評估學生的標準,整個社會差不多以一個學生能接受及完成多少項「任務」,為分配教育資源的準則,而學歷的多寡及高下也決定了學生在職場中可能分配到的工作,而大家又將目標的追求定在薪高糧凖責任少的工作上。如此過份強調學生讀書的社會,實際上踐踏了為人求知的真蹄,學生如此辛苦學習,為的就是能有一天得到「自由」,入讀沒有師長監督讀書的大學,取得一個大學學位銜頭投身職場上流,所以現今大學生之中難有什麼真正偉大的學術研究誕生,倒反是出現一群視知識為生財工具,手握幾個銜頭就到求職市場中招搖撞騙的學棍,或者更多時候,出現但求完成工作,對工作以外的事不聞不問的職場奴才。資本主義市場或者對只管工作的「人才」來者不拒,但社會的進步,卻會因為思考受到壓抑而節節倒退。

 

不學無術是為賊

不過,要如今的學生談政治,講民生,論古今,素養到家者只怕佔少數。因為事實的情況是,成功的抗爭需要優良論述作根基,而要為優良的論述打基礎,莫講要下十年八年苦功博覽群書,最基本也要平時對社會時事多接觸,對特殊的名詞多花點功夫查查資料,對抗爭的議題,針對的對象做點功課。因為現時香港除了有學民思潮,還有更多的人零星地為堅持自己的信念站出來,開始勇於表達,但這些散兵遊勇們表達的內容,往往錯漏百出,詞不達意,只管挪用一些意見領袖的發言和名義、幾個看似深奧的名詞,仲然叫得聲嘶力竭,只為大家留下一個激動躁進的印象,內容還是空洞無物。比如較早前有人假學民思潮的名義郵寄恐嚇信的「V煞」,又或者某位網上聲言因為體會到民族主義的重要而要「鬧爆」學民思潮的愛國學生,他們進行「抗爭」背後的學問其實同出一轍:前者假祭學民思潮的名義,表面上對學民思潮大力支持,仿如「爭取民主自由」的戰友,實際上破壞公眾治安,有違學民思潮的抗爭理念;後者誤解民族主義的歷史意義,主觀地以為全民一致對外的民族主義仍富國強邦之道,卻不知民族主義之「重要」,在於此思想不但在近代史中推動了兩次死傷慘重的世界大戰,也扼殺了國家之內的少數民族及排拒「國家主流」以外的文化,使多元文化受盡壓迫,而這種民族主義引申的集體主義,更成為當權者無私顯見私,橫徵暴斂的楞子。兩者都是沒有對他們所爭取的事作認真、理性的研究,一心只想借幾個看似浪漫的專有名詞,以恐嚇和「鬧爆」等手段攻擊異見(那怕有時立場一樣,只是取態不同),長遠無助論述的發展,更會拖垮同路人的建樹,拖住隊友的後腿,使運動的發展停濟不前,磨滅抗爭的意志。

當然了,這有時不單單是學生的錯,而是上樑不正下樑歪。香港的大學中有些人位居教授,在討論問題時引述錯誤資料,主觀理解社會改變,又借題發揮分化社會上立場相左者,才會出現《香港藍皮書》之類的災難級學術著作,又或者單單以簡繁字體的喜惡作政治立場判斷的文革式論斷。這些行為,與一個無知的「小學雞」掌握著幾個專有名詞信口開河,無本質上之分別。教授們尚且未能為自己的學術把關,學生能夠真正明白理性論述對立場建構,說服大眾的重要嗎?如果今日的大學生學術的本領未到家,難道不是香港的教育制度,和這些教授們的責任嗎?

如果有朝一日香港要淪為二等城市,我看最大的原因不是學生「著重抗爭」,而是香港的教育體制盲目地逼學生過份著重讀書,消磨了社會未來棟樑的活力和好奇心,使他們無知地視短暫的逸樂為解放,在面對挑戰時只管盲目地仰賴一些取向,拾人牙慧地返覆轉述幾個死記硬背入腦的空洞名詞,缺乏足夠的內涵推動身邊環境和城市未來進步的動力。

作者:SamXjones

正因冇人會知幾時會失去曾經擁有, 所以今日開始要收拾心情全力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