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香港學生開始需要「英教中」

喺暑假回首今年教學嘅異象,係多咗英文仲叻過大人嘅小朋友,但中文水平不如理想。佢哋好多基本日常用詞都睇唔明、聽唔明、講唔出、寫唔出。近十年來,中文教育界爭議緊用普通話教學生,係咪真係咁有益。但我漸漸發覺一個現實,最有效嘅教學方式,竟然係喺粵語滲入少少英文,可以達到出奇不意嘅神效,我願稱之為「英教中」。

「英教中」好適合用嚟解釋抽象嘅概念或虛詞。舉兩個真實例子:升小五同學,解極都唔明「儘管……卻……」同「無論……,……也……」嘅分別,用廣東話去解釋,你要同佢講更抽象嘅詞語,例如「條件」、「詞性相反」,解咗兩分鐘佢都會皺晒眉頭,但用英文簡單兩個詞「Despite」、「No matter」就秒殺咗。中一學生,「改善」同「改正」唔識分,又係講「improve」同「correct」,一點就通。

當然,日校老師冇可能會咁教——用廣東話教中文已經愧對神州炎黃列祖,用英文豈不是勾結外國勢力,通番叛國?但我哋的確要承認一個事實,就係經歷疫情洗禮,新一代學童嘅中文水平已經斷崖式暴跌,教育界上至校長老師、下至家長以及補習姐姐,都無不要面對災情。

我哋好容易會慣性咁諉過香港家長,指責佢哋崇洋媚外,淨係掛住同小朋友講英文、逼佢哋睇英文書。但如果平心靜氣咁比較,會唔會其實日校嘅英文教育模式,真係好過中文呢?當英文老師用嘅教案係遊戲中學習,追求學生之間互動,內容又潮又實用,而中文教學仲喺到輪流讀課文,逐隻逐隻字解又一堂,係咪真係有啲落後呢?

以上係我嘅一管之見,我嘅小學生諗法就更加純粹。我問佢哋喺邊處學咁好英文,佢哋可以一輪嘴數出Harry Potter(或其他我聽唔明嘅)、Marvel漫畫、Barbie / Oppenheimer等一大堆電影名,甚或Youtube 都夠做。中文呢?到今時今日,我仲叫佢哋睇金庸、衛斯理?抑或有冇人可以話我知,睇邊個Youtuber可以提升中文水平?

咪以為本港教育局只係坐視不理,相反,佢哋仲打鑼打鼓咁推廣一大堆文言文。結果就係,有啲學生喺我面前輕易背出《孟母戒子》、《回鄉偶書》,但要佢哋寫一句通順嘅句子?寫唔到。要佢哋睇一篇普通嘅小說文章?睇唔明。

當然,教育局唔輪到我話事啦。學生每星期返30個鐘學,先至見到我1個鐘。我唯一可以做嘅,就係照用我嘅「英教中」,而且我會同小朋友講:「唔緊要嘅,我幫你應付咗呢個中文考試先。最緊要你要繼續睇多啲書,乜嘢語言都無所謂,只要你真係學到嘢,做人醒目啲,就已經好夠。」

———

Ken Sir,中文補習老師,教參書作者,教咗中文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