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音韻雜談

粵語音韻雜談

九座樓主 撰

中古漢語以切韻音為代表音系,切韻音是綜合音系,包含古今南北之漢音,由切韻音既可上推先秦上古音,亦可下推現代漢語方音。粵語承中古漢語而來,保存中古漢語頗多音韻特徵,掌握粵語音系,以之接通中古音,對於學習音韻學,可謂事半功倍。

上篇 廣州話音系

粵語以廣州話為標準音,茲述廣州話音系。

漢語音韻學,是音位學,不細分語音的細微差別,故通常用寬式國際音標記錄粵語,但某些音素在今日無辨義作用,在古代則有,為免描述過於複雜,筆者採用折衷之法,廣州話音系所用的國際音標,聲母用嚴式,韻母用寬式。

聲母表(十九個)

唇音 p 巴[pa] ph 扒[pha] m 嗎[ma] f 花[fa]
舌音 t 打[ta] th 他[tha] n 拿[na] l 啦[la]
牙喉音 k 家[ka] kh 卡[kha] ŋ 牙[ŋa] h 蝦[ha]
圓唇聲母 kw 瓜[kwa] kwh 誇[kwha]
齒音 ts 揸[tsa] tsh 差[tsha] s 沙[sa]
半元音聲母 j 也[ja] w 華[wa]

按:唇音、舌音、齒音、牙音、喉音,是傳統音韻學所用名稱,不及今日語音學名稱之精確。

韻母表(五十三個)

陰聲韻(十七個)

a 丫 ɔ 屙 ɛ 些之韻 œ 靴之韻 i 衣 u 烏 y 魚
ai 挨 ɐi 翳 ei 卑之韻 ɔi 哀 ui 煨
au 拗 ɐu 歐 ou 澳 œy 居之韻 iu 腰

陽聲韻(十七個)

an 晏 ɐn 根之韻 ɔn 安 un 碗 œn 津之韻 in 煙 yn 鴛
aŋ 罌 ɐŋ 鶯 ɔŋ 盎 uŋ 甕 œŋ 香之韻 iŋ 英 ɛŋ 廳之韻
am 監之韻 ɐm 庵 im 淹

入聲韻(十七個)

at 壓 ɐt 不之韻 ɔt 渴之韻 ut 活 œt 卒之韻 it 熱 yt 月
ak 握 ɐk 厄 ɔk 惡 uk 屋 œk 腳之韻 ik 益 ɛk 隻之韻
ap 鴨 ɐp 急之韻 ip 葉

自成音節韻母(兩個)

m 唔 ŋ 吳

按:另有三個韻母ɛu(掉tɛu)、ɛm(舐lɛm)、ɛp(夾kɛp),只用於口語音,而且字數極少,一般不列出。

聲調表(九聲六調)

  陰平
陽平
陰上
陽上
陰去
陽去
陰入
陽入
中入  
si


sœy


jɐu


jɐm



jɐp
jim



jip
fɐn



fɐt
jɐn



jɐt
fuŋ



fuk
tuŋ



tuk

按:粵語保存中古漢語四聲格局,因「濁音清化」而四聲皆分陰陽二類,高音為陰,低音為陽,現代粵語廣州話陸入聲一分為二,合共九聲。

附:半元音聲母,圓唇聲母,自成音節韻母

目前通用的粵語聲韻調表,做了若干調整以精簡系統。有三組特殊的聲母韻母,略為說明。

半元音聲母j、w和圓唇聲母kw、kwh。半元音是氣流較弱、摩擦較小的擦音,介於元音和輔音之間。半元音聲母j來自中古「以母」和「日母」,半元音聲母w來自中古介音w。現代粵語介音消失(普遍而言),其保留中古介音w的音節,是中古的零聲母字和牙音合口字(「牙音」指k、kh這類聲母,「合口」指音節有介音w),今日將介音w當作半元音聲母w,將牙音合口當作圓唇聲母kw、kwh。由這兩個處理,聲母表只增加三個聲母,而韻母表則減少十幾個韻母,使廣州話語音系統變得精簡(精簡系統使之較易掌握)。

自成音節韻母m、ŋ。漢語有些音節,只有韻母,沒有聲母,是謂「零聲母音節」,其聲母稱為「零聲母」,與之相對,只有聲母,沒有韻母,是謂「零韻母音節」,其韻母稱為「零韻母」或「空韻」。粵語「唔」字發音m、「吳五午吾誤悟……」等字發音ŋ,其實就是空韻,目前通用的粵語聲韻調表,將其當作韻母,稱為「自成音節韻母」。

 

下篇 粵語音韻雜談

韻母陰陽入三分與相配

音韻學以韻母收音分其為「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收元音者,陰聲韻;收鼻音者,陽聲韻;收促音者,入聲韻。(按:韻母之陰陽,與聲調之陰陽,並無關係,古人好以陰陽說理而已。)

  陰平 陰上 陰去 陽平 陽上 陽去 收音  
si 元音 陰聲韻
sœy
jɐu
jɐm 鼻音-m 陽聲韻
jim
fɐn 鼻音-n
jɐn
fuŋ 鼻音-ŋ
tuŋ
  陰入   中入     陽入 收音  
jɐp 促音-p 入聲韻
jip
fɐt 促音-t
jɐt
fuk 促音-k
tuk

粵語只有收鼻音的平上去聲,即所謂「陽聲字」,才和入聲相配,音韻學稱之為「入聲承陽」,其規律很整齊:

平上去
收-m 收-p
收-n 收-t
收-ŋ 收-k

當然,陰聲字亦可調出四聲,但是平上去聲和入聲的對應關係不確定,如:

kɐm

kɐn

kɐŋ

金→錦→禁→急

根→緊→靳→吉

羹→梗→更→格

kɐp

kɐt

kɐk

←嫁←假←家

 

ka
jim

jin

jiŋ

淹→掩→厭→醃

煙→演→燕→咽

英→影→應→益

jip

jit

jik

 

←意←倚←衣

 

ji
jim

jin

jiŋ

鹽→染→豔→葉

賢→〇→彥→熱

盈→〇→認→翼

jip

jit

jik

ji
←二←以←而

故此,粵語是入聲承陽,而入聲猶如陰聲與陽聲的樞紐。粵語這個特點,乃係完整保存中古漢語的鼻音韻尾-m、-n、-ŋ和塞音韻尾-p、-t、-k及其對應關係。

上古音入聲主要與陰聲相配,謂之「入聲承陰」。中古音入聲只配陽聲,謂之「入聲承陽」。茲將粵語韻母表調整如下:

陰聲韻 入聲韻 陽聲韻
a 丫 ai 挨 at 壓 an 晏
au 拗 ak 握 aŋ 罌
ap 鴨 am 監之韻
ɐi 翳 ɐt 不之韻 ɐn 根之韻
ei 卑之韻
ɐu 歐 ɐk 厄 ɐŋ 鶯
ɐp 急之韻 ɐm 庵
ɔ 屙 ɔi 哀 ɔt 渴之韻 ɔn 安
ɔk 惡 ɔŋ 盎
ou 澳
u 烏 ui 煨 ut 活 un 碗
uk 屋 uŋ 甕
œ 靴之韻 œt 卒之韻 œn 津之韻
œy 居之韻 œk 腳之韻 œŋ 香之韻
i 衣 it 熱 in 煙
iu 腰 ik 益 iŋ 英
ip 葉 im 淹
y 魚 yt 月 yn 鴛
ɛ 些之韻 ɛk 隻之韻 ɛŋ 廳之韻

從上可見,粵語韻母陰陽入三分,入聲與陽聲配搭整齊,一如中古漢語。

中古漢語有四種聲調:平聲,上聲,去聲,入聲。粵語聲調,平上去入四聲各分陰陽兩類,頗為整齊,保留了中古四聲格局,從古音系統演變來看,粵語聲調已接近最理想的情況(八聲最為理想)。

入聲說,說入聲

平上去聲關乎音高,入聲關乎音質。入聲是由韻母而來,非由音高而來,韻母有塞音韻尾-p、-t、-k,即為入聲。

廣州話九聲調值

陰平55/53 陰上35 陰去33 陽平21/11 陽上13 陽去22
陰入5 中入3 陽入2

陰入、中入、陽入的調值,與陰平、陰去、陽去相同,所不同者,在於其韻母有塞音韻尾。

1940年代,語言學者岑祺祥提出「入聲非聲說」,其謂聲調是音高的升降變化,入聲既不關乎音高,故不算是聲調,是則廣州話只有六調。

傳統音韻學以「平、上、去、入」為漢語四種聲調類型,中古漢語四聲格局,早於南北朝時已確立,漢語因平上去聲而抑揚,因入聲而頓挫,四聲備矣,乃得抑揚頓挫,故今日仍沿用四聲之說,以入聲為聲調之一。

從古音系統發展來看,八聲是最理想的,即係中古四聲各分陰陽而為:陰平、陰上、陰去、陰入、陽平、陽上、陽去、陽入。粵語聲調,由中古四聲各分陰陽,陰入又分為兩類(今日叫做「陰入」和「中入」),具備九聲。粵語韻母和聲調極之豐富,說來鏗鏘有力,神采飛揚。

普通話入聲消失,是一大硬傷。考諸粵語,五十三個韻母之中,十七個是入聲韻母,如不計入聲韻母,則韻母數目與普通話相若,由是知入聲消失之於普通話,豈止少了一個聲調而已,還少了十幾個韻母,少了幾百個音節,少了上千個音素組合。

入聲的塞音韻尾-p、-t、-k,一般人看拼音,好易誤會其與英文輔音尾音p、t、k一樣,非也。英文shop、shot、shok尾音確實發出輔音p、t、k,而入聲韻尾-p、-t、-k只有準備發音之勢,而實無發出輔音p、t、k,諸君試讀之,便明白分別。

英文輔音尾音 shop shot shok
粵語入聲韻尾 十 sɐp 實 sɐt 塞 sɐk

入聲短促,如敲木擊石,好易辨認,文學作品往往用入聲字,表現幽咽孤獨,空階夜雨,滴到天明的意境,如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三盃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滿地黃花堆。憔悴損,如今有誰堪?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押的就是入聲韻。

入聲字也用來表現急促激烈,慷慨激昂,壯志悲歌的感情,如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靖康恥,猶未。臣子恨,何時?駕長車踏破,賀蘭山。壯志饑餐胡虜,笑談渴飲匈奴。待重頭、收拾舊山河,朝天!」押的也是入聲韻。

杜牧《阿房宮賦》開首四句:「六王,四海,蜀山,阿房。」連用入聲字,以表現秦始皇剛烈之氣。

金元之後,北方流行的官話,即是現代國語或普通話的前身,入聲消失,m韻尾亦消失,以之讀唐詩宋詞,音韻頓失其真。

陰陽入對轉旁轉

清代古音學家孔廣森提出「陰陽對轉」之說,以解釋漢語語音轉變現象。雖名「陰陽對轉」,然上古音入聲主要與陰聲相配、中古音入聲則與陽聲相配,故實為「陰陽入對轉」。其後,章太炎更將之發展為「陰陽入對轉旁轉」,作《成均圖》。


章太炎《成均圖》

此說非謂一字同時具備陰陽二聲,乃指陽聲韻失去鼻音韻尾,變成對應的陰聲韻,或反之,陰聲韻加上鼻音韻尾,變成對應的陽聲韻,是為「陰陽對轉」,入聲為轉變樞紐。章太炎更為「旁轉」之說。用今日的說法,「對轉」也者,主要元音相同,韻尾不同(轉變為對應的鼻音或塞音韻尾);「旁轉」也者,主要元音相近(轉變為相近的元音),韻尾相同。粵語就有這種現象,識得粵語,好易明白。

粵語保存中古漢語「入聲承陽」的特點,故以陽聲與入聲的對轉為多,例如:

例字 陽聲 入聲
tɐm35 抌心口 tɐp33 抌骨
ŋɔŋ11 昂首挺胸 ŋɔk22 昂高頭
liŋ55 拎嘢 lik55 拎起件衫

粵語形容黑色,往往用象聲疊字為詞尾,以加強語氣,說法不盡相同,例如:黑麻麻、黑墨墨、黑密密、黑盲盲、黑鼆鼆,這些象聲字韻母不同,意義卻無變,此乃「陰陽入對轉旁轉」所造成。茲按《成均圖》的原理,解釋如下:

麻ma → 盲maŋ

密mɐk → 鼆mɐŋ

主要元音相同,韻尾不同,是為「對轉」。

 

墨mak → 密mɐk

盲maŋ → 鼆mɐŋ

主要元音相近,韻尾相同,是為「旁轉」。

粵語白讀,古音遺留

「文白異讀」是漢語語族內的普遍現象,某些字有「文讀」與「白讀」兩種讀音。文讀是讀書音(讀音),詩詞文章所用,白讀是白話音(語音),日常言談所用。粵語白讀往往古老過文讀,乃上古或中古遺音,例如:

文讀 白讀
(fu) (phou)
頭(fɐu) 頭(phou)
匿匿(fuk) 喱喱(puk)

上古無輕唇音,宋代以來的輕唇音,上古讀為重唇音。「婦」、「浮」、「伏」,文讀的聲母f是輕唇音,而白讀的聲母p 、ph為重唇音,這正是上古音的特徵。

掌握粵語音系,接通中古漢語

坊間云粵語係唐話,但諸君切莫以為粵語即是唐朝話。古今音變,勢所必然,語音變化極快,今日的粵語與百年前尚且不同,何況距今上千年的唐朝話,然而粵語乃中古漢語的活化石,語音雖變,系統猶存大致,掌握粵語音系,反溯中古音,頗為容易,對於學習音韻學,可謂事半功倍,原因有五。普通話入聲韻母全部消失,陰陽入三分不再,猶如鼎之三足折其一;m韻尾消失,陽聲韻殘而不全;入聲聲調消失,以至四聲(平上去入)缺一。從中古漢語到明清官話,再到現代國語或普通話,系統已然大變。說普通話者,中古音對其而言是另外一套截然不同的系統,必須從新學習,困難有五。列表對比:

廣州話 普通話
一、粵語韻母陰陽入三分與相配,一如中古,音韻學好多的基礎知識,一點就明,可以好快掌握中古音系統; 一、塞音韻尾-p、-t、-k和鼻音韻尾-m的發音(這些音都好難學),中古韻母陰陽入三分與相配,這些基礎都要從頭學起;
二、粵語完整保存中古漢語的鼻音韻尾和塞音韻尾及其對應關係,中古收鼻音-m、-n、-ŋ的字和收促音-p、-t、-k的字,粵語收音仍是一樣(少數例外),這亦是粵語與中古漢語有高度對應關係的一大原因; 二、中古入聲字,在普通話變為平、上、去聲,是謂「入派三聲」,然則普通話讀陰平、陽平、上、去聲的字,哪些字在中古讀入聲、又讀何種塞音韻尾,雖有規律可循,除精通者外,實際近乎死記或要查書;
三、粵語聲調,平上去入各分陰陽兩類,分化規律是中古全濁聲母字因「濁音清化」而產生陽聲調,對應關係整齊; 三、普通話m韻尾消失,變為n韻尾,於是中古收-m音字和收-n音字混而為一,然則普通話收-n音字,哪些在中古收-m音,亦近乎死記或要查書;
四、粵語保留中古四聲格局,且無「濁上變去」(少數例外),大部份字的聲調類型(平上去入)與中古相同,對應關係整齊; 四、全濁聲母上聲字,「濁音清化」之後,在普通話讀去聲,是謂「濁上變去」,然則普通話去聲字,哪些在中古讀上聲,亦近乎死記或要查書;
五、粵語保存古漢語頗多語音特點,如上述「古無輕唇音」和「陰陽對轉旁轉」,講粵語的人,一點就明。 五、普通話保存古漢語特徵甚少,古漢語的語音特點和現象如「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陰陽對轉旁轉」等,講普通話的人往往要從其他漢語語種(大陸所謂「方言」)去理解。

陳澧《廣州音說》

清儒陳澧(1810-1882),撰文《廣州音說》(載於《東塾集》卷一),以切韻音為審音標準,比較各地方音異同,以廣州音最切合隋唐音,便於讀《廣韻》反切,其曰:「廣州人聲音之所以善者,蓋千餘年來中原之人徙居廣中,今之廣音實隋唐時中原之音。」

陳澧指出廣州音之合於隋唐韻書反切而為他方所不及者有五。筆者不揣冒昧,今按之比較廣州話與普通話:

廣州話 普通話
平上去入,各分陰陽,保留中古四聲格局 入聲消失,四聲不全
濁音聲母的上聲字,濁音清化之後,仍讀上聲 全濁聲母的上聲字,濁音清化之後,變成去聲
「深」攝字與「臻」攝字不相混,「咸」攝與「山」攝不相混〔註1〕 「深」攝字與「臻」攝字相混,「咸」攝與「山」攝相混
「梗」攝字與「通」攝字不相混〔註2〕 「梗」攝字與「通」攝字相混
「微」母和「明」母沒有類隔 「明」母仍為m、「微」母變成w,兩母之字有類隔

註1:「深」、「咸」攝字在廣州話保留合口韻尾-m,在普通話則變成韻尾-n而與「臻」、「山」攝字相混。

註2:例如,廣州話「梗」攝字「榮」、「兄」韻母為iŋ,「通」攝字「東」、「冬」韻母為uŋ,普通話則韻母皆為uŋ以至兩攝之字相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