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字不正確:彭志銘《正字正確》

前言:筆者曾撰文《香港粵語「正字亂象」初探》,踢爆所謂粵語「正字」之真相,乃係二三不學無術之徒,老抄早年錯漏百出的粵語本字考著作,包裝成「正字」四處散播,甚或老作偽學術來「論證」一番,老抄老作,抄上抄,作上作,一錯再錯,「正字」不正確。今再撰文三篇,分別考查「廣東話研究專家」彭志銘的三本粵語「正字」書:《正字正確》(2006)、《正字審查》(2007)、《廣東俗語正字考》(2009),揭露偽正字之出處及辨其謬誤。


《正字正確》:「㔷」,是「隱藏」的意思。我們說「㔷埋」,有兩義:一是「動物」躲藏起來(主動性);二是「物件」收藏於秘密的地方(被動性)。
謬誤辨析:「㔷」與/pɛŋ3/(躲藏)根本無關。《說文》:「㔷,側逃也。從匚,丙聲。一曰箕屬。」徐鉉等注:「丙非聲,義當從內,會意。疑傳寫之誤。」徐灝注箋:「㔷、陋,古今字。」

《正字正確》:我們稱「一大片空地」為「大笪地」,……「大空地」的「笪」音字,正寫是「」。《集韻》:「地之區處」是為「?」;「區處」,是「一大片」、「一大塊」的意思。
《廣東俗語考·釋地理》:—音笪。地一段為一—。地之大者曰大—地。『集韻』—地之區處。德盍切。音搨。讀若丹入聲。
謬誤辨析:「德盍切」擬成粵音/tɐp8/,並非/tat8/。「」是僻字,現代字典照錄《集韻》釋義「地之區處」而已,孔謂「地之大者曰大地」本無根據,彭又附會曰「區處」是「一大片」、「一大塊」。


《正字正確》:「積」音的正字,是「毄」,古意是「打」和「綁」;《康熙字典》解為「勤苦用力的意思。」廣東話早有「做到隻毄咁」一語,義取「勤苦用力」,轉化為成「操勞」也!
《廣東俗語考·釋情狀》毄:—音亟。做工出力曰—。有做到—之說『集韵』詰歷切『正韵』勤苦用力曰—。即外省言喫力也。
謬誤辨析:
《康熙字典》「毄:《唐韻》古歷切《集韻》吉歷切,?音激。《說文》相擊中也。如車相擊,故从殳从軎。又《集韻》《韻會》詰歷切《正韻》苦擊切,音喫。勤苦用力曰毄。」
「古歷切」和「吉歷切」擬成粵音均是/kɪk7/,釋義「相擊中也」;「詰歷切」和「苦擊切」,擬成粵音/k’ɪk7/或/hɛk8/,釋義「勤苦用力」。孔仲南以此音為彼義,彭志銘莫辨音義,且孔所言明明是/ kɪk7/音詞,彭卻以為另一/tsɪk7/音詞。


《正字正確》:警察用「手鐐扣鎖」疑人的動作,就是叫做「塔」(音)。「塔」音的原字是「㧀」。
《廣州語本字·卷十》一把㧀:㧀者,鎖也。俗讀㧀若榻。《廣雅》㧀,戶牡也。《廣韻》㧀,戶鍵也。《集韻》㧀,極入切,音及。
謬誤辨析:㧀是門閂,粵音/k’ɐp9/,並非/t’ap8/,詹憲慈審音有誤,彭志銘又附會為「手銬」、「用手銬扣鎖」。


《正字正確》:「腳瓜」的「瓜」,正寫是「膼」,解作「腿」也。這本是腿部的「膼」字,卻因是「一大塊肌肉」,而被手臂上的雙頭肌借用。粵諺有說:「手膼起?,食嘢唔使畀錢」。
《廣州語本字·卷七》腳膼:膼者,腿也。俗讀膼若瓜。《集韻》膼,腿也,張瓜切。
謬誤辨析:膼,《廣韻》陟瓜切、《集韻》張瓜切,擬成粵音均是/tsa1/。詹憲慈「俗讀膼若瓜」殊欠解釋,彭志銘不識審音,因襲其說,又附會「手膼」。


《正字正確》:「垃圾鏟」的「鏟」(可寫成「剷」),語言學家詹憲慈先生寫於一九二四年的《廣州語本字》內,指「垃圾鏟」的「鏟」字正寫是「㐁」,還用了大篇幅去引證,那我們應繼續用「鏟」字吖!或改用「㐁」好呢?
《廣州語本字·卷十》垃圾㐁:……其為狀也,下有底,三面直上,一面缺口而平薄,其平薄處似舌,故取名曰㐁。……《集韻》㐁,他念切。今讀若慘者,以慘在勘韻,中原音勘慘相近也,其讀若諂者,與他念切適合。(筆者按:篇幅過長,僅作節錄。)
謬誤辨析:㐁,《廣韻》「他紺切」、「他念切」,擬成粵音/t’am3/、/t’im3/,《說文》釋義「舌皃」。「㐁」與垃圾鏟根本無關。詹憲慈審音有誤,只注重韻母相近,不辨聲母不同,「(垃圾鏟)其平薄處似舌,故取名曰㐁」云云,無本之談,殊不足信。彭志銘不知所以,一味因襲。


《正字正確》:「一嚿嘢」。「嚿」字的正寫,是「䊆」,本是已煮了的米、麥等乾糧,因黏作一團,而引申為「凡結聚一件者」,皆叫「䊆」。
謬誤辨析:䊆,《廣韻》其九切、《集韻》巨九切,擬成粵音/k’ɐu5/、/kɐu5/。音既不合,「因黏作一團而引申為凡結聚一件者皆叫䊆」亦無根據。

《正字正確》:「」,國音為「丘耕」切,解作不可近!宋代古籍《集韻》注為「臭」。古語「臭」傳到廣東後,轉為「臭」,並加疊字「臭」作強調「不可近」的意思。
《廣州語本字•卷十三》臭:者,臭甚也。俗讀若亨。《集韻》,臭不可近也,丘耕切,音鏗。
謬誤辨析:《康熙字典》「:《玉篇》丘丁切《集韻》丘耕切,音鏗。不可近也。」查《集韻》釋義「不可近也」,不知何故詹憲慈加一「臭」字,彭志銘顯然無翻查字典,又斷句有誤,乃以為「宋代古籍《集韻》注為『臭』」,強作解人曰「『臭』傳到廣東後轉為『臭』」云云。


《正字正確》:哮喘病患者呼吸不適時,氣喘急速之狀,廣東話叫做「牽疨」。「疨」,音「蝦」,是喉病的一種,也可以寫作「瘕」。
《廣東俗語考·釋疾病》疨:—音蝦。喉病—氣曰牽—。或作瘕。
謬誤辨析:《廣韻》「疨,喉病,許加切」,音合,但喉病有多種,並不等於氣喘,孔仲南以為本字,恐有未妥。


《正字正確》:「攝灶罅」的「攝」音字正寫是「槷」,與「楔」通。凡物件有空隙要用另一小東西攕入以固之者,就叫做「槷」。
《廣州語本字·卷三十八》槷入去:槷者,器有縫以物塞之也。俗讀槷若涉。《正韻》枘鑿相入,其罅縫更以摋固之,曰槷,或作楔,魚列切,音臬。廣州語又謂事之得間而入者曰入槷。
謬誤辨析:《廣韻》「槷,危槷,五結切」。「槷」是疑母四等字,擬成粵音應為/jit9/。《說文解字注》「楔,櫼也。今俗語曰楔子。蜀人言榝曰槷。按槷榝皆假借字。榝即楔之假借也。」《康熙字典》「槷:……又《集韻》乃結切,音涅。木楔也。」綜上,「槷」解作「木楔」時,是假借字,乃古蜀語,「乃結切」粵音/nit9/。


《正字正確》:形容老人家行動緩慢,或年事已高,叫做「老兀兀」。「悈」,粵音「兀」,現有人變音為「at」。漢代字書《方言》:「悈,老也。」晉朝的文字學家郭璞注解為「皆老者皮色枯瘁之形也。」
《廣州語本字·卷五》老悈悈:悈者,老也。悈悈者,重言之以形容其老也。俗讀悈若兀地之兀。《方言》悈、鰓、乾、都、耇、革,老也。《注》皆老者皮色枯瘁之形也。悈音良革。
謬誤辨析:悈,《廣韻》「古拜切」,擬成粵音/kai3/。《說文》:「悈,飭也。」段注:「《方言》曰:『悈、革、老也。』此又因揫斂之義而引伸之也。」據此,「悈」解作「老」乃漢代方言。詹憲慈「俗讀悈若兀地之兀」殊欠解釋,彭志銘只是因襲其說。


《正字正確》:「眼坦坦」的「坦」字正寫是「眅」。
謬誤辨析:眅,《廣韻》「普班切」、「普板切」,《集韻》「普患切」,擬成粵音/p’an1/、/p’an2/、/p’an3/,均非/t’an2/。

《正字正確》:若只用語言行騙,甚至說盡好話,去誘惑他人的,就叫做「taum」,正寫是「」。
謬誤辨析:《康熙字典》「:《集韻》《類篇》?時占切,音蟾。言不實也。」據此,「」粵音/sim4/,而非/t’ɐm3/。


《正字正確》:研究廣東話的前輩孔仲南先生,其巨著《廣東俗語考》內,對「㧬」的注釋為:「『㧬』,音甕上聲。以手推門曰『㧬』,如亂推亂㧬,又㧬跌、㧬倒之類。」雖然,沒有字典直指「㧬」就是「推」,但我仍是支持孔仲南先生的說法,「㧬」比「擁」,較可信。
《廣東俗語考·釋動作(上)》㧬:—音甕上聲。以手推門曰—。如亂推亂—。又—跌—倒之類。『說文』—擁也。
謬誤辨析:㧬,《廣韻》居悚切,擬成粵音/kʊŋ2/,《說文》釋義「也」(擁,《說文》本作「」)。「㧬」是見母字,孔仲南「㧬音甕上聲」殊欠解釋,又「㧬」作「推」解,無例可援。彭志銘莫能審音辨義,只因「研究廣東話的前輩孔仲南先生其巨著《廣東俗語考》」如是說,就「仍是支持孔仲南先生的說法」。


《正字正確》:「罯」,讀若「衾」上聲,「覆蓋」的意思,正正是蓋被子的「冚」也!
《廣東俗語考·釋器具(上)》罯:—讀若衾上聲。烏感切。『說文』覆也。如—氈—被。—斗。皆此字也。
謬誤辨析:罯,《廣韻》「烏感切」、「烏合切」,擬成粵音/ɐm2/、/ɐp7/,《說文》釋義「覆也」。「罯」是影母字,孔仲南「罯讀若衾上聲」殊欠解釋。


《正字正確》:「弸」,國音讀「蒲萌切」,近音「群」,本是「強勁的弓」或「充滿」之意,即喻「勁直有力」及「強硬」也。廣東話有說「硬掘掘」那個「掘」音正字,就是這個「弸」。
謬誤辨析:彭志銘既引「蒲萌切」,卻不知其音,連基本的反切原理也不識。「蒲萌切」國音péng,與qún(「群」國音)相去甚遠。「蒲萌切」粵音/p’ɐŋ4/,與/kwɐt9/(「掘」粵音)相去甚遠。


《正字正確》:「遝」,粵音「打」,解「及」也,即是「和」與「合」的意思。……「二打六」的正詞是「二遝六」。
《廣州語本字·卷三十三》二遝六:二遝六者,二及六也。猶言十分僅得八分也。俗讀遝若打。《說文》遝,迨也。《方言》迨,及也。關之東西曰遝。《唐韻》遝,徒合切。
謬誤辨析:遝,「徒合切」粵音/tap9/。詹憲慈「俗讀遝若打」殊欠解釋。《說文》「迨,及也」,《說文》「及,逮也」,《公羊傳》「祖之所逮聞也」漢石經作「遝聞」。「迨」、「及」、「逮」互訓,「逮」、「遝」異文,故《方言》「迨、遝,及也」乃動詞「及」(趕上,至)而非連詞「及」(和,與)。詹憲慈審音辨義均有誤,彭志銘則一味因襲。

《正字正確》:一切不佳、不美好的,皆叫做「曳」。「曳」,只是一個注音字,正字是「」。「」,奴禮切,原意是「智少力劣」……轉意為「差」、「不好」。
《廣東俗語考·釋性質》:—音兮上聲。品行不端曰—『說文』—智少力劣也。引伸為凡物之不好曰—。
謬誤辨析:
《康熙字典》「:《唐韻》《集韻》奴禮切,音禰。《說文》智少力劣也。又《廣韻》綿婢切《集韻》母婢切,音弭。義同。《玉篇》褊狹也。《類篇》或作。」
「奴禮切」粵音/nɐi5/,「母婢切」粵音/mei5/。孔仲南「音兮上聲」殊欠解釋。彭志銘既引「奴禮切」注音,卻不知其音,一味因襲。


《正字正確》:《番禺縣續志》內有:「人物之劣,皆曰『偙』,俗讀若『曳』。」「偙」,音「都計切」,少作單字使用,常與「儶」並合出現;「儶」是「困劣」解,即「頑劣」也。「儶」,讀「胡佳切」,也近音「曳」。
謬誤辨析:《廣韻·去聲·霽·帝》「偙:偙儶。」《廣韻·去聲·霽·慧》「儶:偙儶。」《集韻》「儶:懸圭切,音攜。提也。一曰離也。」據此,「偙儶」粵音/tɐi3wɐi6/,疊韻連綿詞。「偙」字不單用。「儶」字單用時,音/k’ɐi4/,通「攜」。


《正字正確》:我們常說的「幫襯」,若要用字精確,應寫有「貝」字部的「䞋」,因「貝」是「錢財」的象征符號。「䞋」是「施贈財物」之意。以前商店收銀時,會向顧客說:「承蒙幫䞋」,意即「多謝客人以錢相助」也!
《廣州語本字·卷四十》幫䞋:幫䞋者,商場常語,猶言照顧也。俗讀䞋若襯。《玉篇》䞋,錢也。《集韻》䞋,初覲切,音襯。廣州謂助曰幫,商店得客市物,收銀時則謝曰蒙幫䞋,意若曰承助我以錢也,此謙詞也。
謬誤辨析:廣州話敬稱客人光顧為「幫襯」,「幫襯」是古漢語詞,「幫䞋」不見經傳。考諸文獻,「幫襯」有「幫助、贊助、資助」的用法,元·曾瑞《留鞋記》第二摺:「觀音菩薩……今日一天大事,都在這殿裏,你豈可不幫襯着我。」《儒林外史》第一回:「又虧秦老一力幫襯,製備衣衾棺槨。」《說岳全傳》第一回:「師父,虧我說了多少幫襯的話,員外方肯請師父到裏邊去。」


《正字正確》:凡物件發出異味,廣東話就稱之為「一陣馟」。「馟」,讀作「除」音,解「香」也。「香」,即「芬芳的氣味」,查字典:「香,與『臭』相對」。誰不知,「臭」除了是現今的普遍解釋「穢惡難聞的氣味」之外,它也是「氣味之總稱」或「香氣」的意思,……基本上,「馟」是沒有「香」和「臭」之別,只是一陣無以名之的氣味而已!
《廣州語本字·卷十三》馟息好臊:馟者,香也。俗讀馟若捶。凡言氣息曰馟。……《字彙》馟,香也,音涂。馟之音為涂,當讀如塗,然涂一音除。《集韻》涂,陳如切,水名。廣州人讀除或如捶,以馟音涂,而涂有除音,遂讀馟若捶,此聲之誤也。馟本訓香,俗謂臭亦曰馟,猶香氣謂之臭,惡氣亦謂之臭也。
謬誤辨析:
《康熙字典》「馟:《字彙》陀胡切,音涂。香也。」
「馟」粵音/t’ou4/,與/ts’ɵy4/相去甚遠,釋義為「香」。詹憲慈以《字彙》「馟」注音「涂」,「涂」一音「陳如切」,而謂廣州人誤讀「馟若捶」,不審《字彙》已注「陀胡切」,又「涂」音「陳如切」僅其為水名時的讀音。「俗謂臭亦曰馟,猶香氣謂之臭,惡氣亦謂之臭也」云云,以當時對「反訓」研究未深,亦無可厚非。彭志銘只是因襲其說。
(筆者按:反訓,訓詁學術語,謂以相反意義訓解詞義。今考前人所謂反訓者,頗多實非相反為訓,如「以臭為香」一例,「臭」本泛指氣味,「好聞氣味」與「難聞氣味」均是其下位義,後「臭」專指「難聞氣味」,與「香」相對,後人乃誤以為反訓。後人誤以為字義可相反為訓,乃不知語言運用有音近相假、語義變化、字形演變、方言音轉、句法變換、詞性轉變等諸因,而誤以為反訓。)


《正字正確》:寫「霎眼嬌」,不算是錯,但「䀹」才是正字。
《廣東俗語考·釋形體》䀹。—音颯。瞥見曰—眼。『集韻』目動貌。與眨同。俗有—眼嬌之說。
謬誤辨析:《康熙字典》䀹:「《集韻》失涉切,音攝。目動貌。與?同。又側洽切,音?。目動也。與眨同。」據此,「䀹」,解「目動貌」音/sip8/,解「目動」音/tsap8/,均不合/sap9/。


《正字正確》:「鬥木」的「鬥」音正字是「剫」,在早期的字書《爾雅》,已有記錄:「木謂之剫。」意謂「將木材加工裁割」就叫做「剫」。
謬誤辨析:剫,《廣韻》徒落切,定母鐸韻,粵音/tɔk9/,與/tɐu3/相去甚遠。


《正字正確》:舊日,廣東一帶,當小孩頑皮,不聽教時,父母或大人便用恐嚇的口吻對小朋友說:「你唔聽話呢,今晚隻聻就會嚟咬你㗎啦!」……「聻」,可以寫為「魙」,粵音「gwit」。《聊齋誌異·章阿端》:「人死為鬼,鬼死為聻」,即是說鬼是會再死一次的,鬼死後的名字,是為「聻」也!
謬誤辨析:
《康熙字典》「聻:《五音集韻》子役切,音積。人死作鬼,人見懼之。鬼死作聻,鬼見怕之。《正字通》按聻音賤。俗謂之辟邪符,以聻爲鬼名。」據此,「鬼死作聻」,「聻」粵音/tsɪk7/。
又,「聻」和「魙」是兩個不同的字。《康熙字典》「魙:《玉篇》側減切,音蔪。《篇海》鬼名。又辟邪也。符尾也。山尸奉敕魙者,即此也。」。


《正字正確》:「菂」,只解作「蓮子」;而因「菂」是一粒細小圓形物體,遂引申所有同類型細細粒的東西,皆叫「菂」!廣東話形容「嬌小玲瓏的物件」為「菂式」。「菂式」的「式」音字,正寫是「薂」。
謬誤辨析:「菂引申為細粒東西之稱」云云,未知然否。薂,《廣韻》胡狄切,檄小韻,粵音/hɐt9/,與/sɪk7/相去甚遠,「菂薂」殊不足信。

《正字正確》:「面珠」的「珠」,正字是「」,從「肉」字,《廣韻》注「渠希」切,近音「基」,用國語讀「基」,有若粵語的「之」。「之」,變聲為「珠」,是近音之轉。
《廣州語本字·卷五》面:者,頰間肉也。俗讀頰若珠。《說文》,頰肉也。《唐韻》,居依切。聲近珠,故今轉為珠耳。
謬誤辨析:,《廣韻》渠希切、《集韻》居希切,擬成粵音/k’ei4/、/kei1/,均與/tsy1/相去甚遠。詹憲慈「聲近珠,故今轉為珠耳」云云本就審音有誤,彭志銘又強作解人。


《正字正確》:「糖不甩」、「甩色」、「撇甩」,上述三詞的「甩」音正字,是「伆」。「伆」,《廣韻》注音「文弗」切,讀若「甩」,是「離開」、「分隔得很遠」和「斷開」之意。
《廣州語本字·卷十四》伆色:伆色者,失其原色也。俗讀伆若甩。《方言》伆,離也。《周語》聽淫,日離其名。《注》離,失也。
謬誤辨析:「文弗切」粵音/mɐt9/。詹憲慈「俗讀伆若甩」殊欠解釋。彭志銘既引「文弗切」而謂「讀若甩」,顯然只是因襲詹憲慈之說,連基本的反切原理也不識。


《正字正確》:廣東話稱兩人對罵,謂之「鬧交」。另外,譴責、訓斥、罯罵他人,又叫做「鬧人」。我認為這個「鬧」之正字,是「譊」。
謬誤辨析:譊,《廣韻》女交切,粵音/nau4/,並非/nau6/。「鬧」字本無可疑,《漢語大字典》「鬧」的解釋便有「爭吵」一項,《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牛浦)自心裡明白:自然是石老鼠這個老奴才,把卜家的前頭娘子賈氏撮弄來鬧了。」

《正字正確》:「氹氹轉」的「氹氹」,可能是一個疊字詞,如「䟃䟃」,又可能是兩個字組成詞語,如「䟃」。
《廣州語本字·卷八》䟃䟃轉:䟃䟃轉者,相隨群轉也。俗讀䟃音近林。
謬誤辨析:《廣韻·下平聲·覃·參》「䟃:䟃。」《廣韻·入聲·合·䟃》「䟃:走也,赴會也。」《廣韻·下平聲·覃·覃》「:䟃走皃。」據此,「䟃」粵音/ts’am1 t’am4/,二音均不合/t’ɐm4/,疊韻連綿詞,不能拆開解釋。「䟃」單用時則音/ts’ap7/。


《正字正確》:「凝」,在廣東話發音,可唸作「鯨」音,如「眼凝凝」或「碟油凝咗」!
《廣州語本字·卷二》冷到油都凝:油凝者,氣候寒而油相凝結也。俗讀凝若擎。
謬誤辨析:「凝」是疑母三等字,詹憲慈「俗讀凝若擎」殊欠解釋,彭志銘只是因襲其說。


《正字正確》:「谷氣」之「谷」,是個借音字,本來是「古氣」,這個「古」字,也是一個別字,正寫是「丂」。
《廣東俗語考·釋形體》丂:—音古。氣不能出。謂之—氣。有—埋一泡氣之說。又云激得——聲。『說文』氣欲舒出。上礙於一也。
謬誤辨析:丂,《廣韻》苦浩切,考小韻,粵音/hau2/。孔仲南審音有誤,彭志銘盲目因襲,又附會「谷氣」。

《正字正確》:「掘頭掃把」的「掘」字,是錯的,正字是「」。「」,音「掘」,可寫為「」,是「禿」的意思。
《廣東俗語考·釋器具(上)》:—音掘。『說文』禿也。頭禿曰—頭。如—頭巷。—頭掃把之類。筆禿亦謂之—。
謬誤辨析:《康熙字典》「:《集韻》《韻會》苦骨切,音窟。《說文》禿也。」「」為禿而無毛,特指頭禿,音/fɐt1/,並非/kwɐt9/。


《正字正確》:「菜薳炒牛肉」的「薳」正寫是「芛」。「芛」,讀若「潤」上聲,現唸「遠」,是初生的草,木或花。「菜芛」,即幼嫩的「菜芽」。
《廣東俗語考·釋植物》芛:—讀若潤上聲。又讀遠。菜芽也。『說文』羊捶切。『爾雅』渝—篁華榮『注』此別草木榮華之異名。俗呼草木華初生為—。
謬誤辨析:
《康熙字典》「芛:〔古文〕茟《說文》羊捶切《集韻》尹捶切《正韻》烏捶切,?音䔺。《爾雅·釋草》渝、芛、葟、華,榮。《註》此別草木榮華之異名也,俗呼草木華初生者爲芛,音䝐。又《集韻》聳尹切,音笋。又食律切,音述。《廣韻》餘律切,音聿。義?同。」
以上反切,擬成粵音/wɐi5/、/wɐi4/、/sɵn5/、/sɵt9/、/wɐt9/。孔仲南「芛讀若潤上聲」審音有誤,「又讀遠」不知何所據。彭志銘不明所以,又因「(芛)菜芽也」而附會「菜芛炒牛肉」。

參考資料:
彭志銘《正字正確》,2006年初版,2015年第五版
彭志銘《正字審查》,2007年初版,2015年修訂版
彭志銘《廣東俗語正字考》,2009再版
詹憲慈《廣州語本字》,1924年完稿,因故至1995年始由中文大學出版
孔仲南《廣東俗語考》,1933年南方扶輪社出版,原書分上下兩冊,1992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合訂一冊重新影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