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賤粵語嘅大學

噚日2月21日係世界母語日,環顧國際一片愛護母語之聲,我哋嘅廣東話同時卻喺學界飽受欺凌!

最近同學揭發,浸會大學校方檢討大學語文政策,正有計劃推行通識課程全英語授課;同時,舊年九成同學公投疾呼取消普通話畢業門檻,但校方就忤逆民意,刻意保留。高層獨賤粵語,為死抱英語及普通話,不惜逆萬眾師生之心;不過此等政策,實則背離學理,違反常識,蔑視學生學習需要、老師教學自主。

最令同學叫苦連天,莫過於普通話門檻。除咗某啲普通話試攞過佳績嘅人外,一般浸大學生要將自由修讀其他課程嘅3學分挪作報讀普通話,否則唔畀畢業。於是每到期末,總見浸大各處都有學生,唔係溫緊本科學術,而係埋首拼音表,苦練「波潑摸佛」。至於通識課程全英語化,更非為本地學生而設,而係為「國際生」開方便之門,俾佢哋有更多課程揀。

四年前,校方初有建議,想逼全部通識課程用英文教,結果因師生力反,不了了之。但四年嚟,侵蝕粵語授課嘅霸權仍暗中進行。近期例子如「中國神話」課上,師生皆係華人,但要用英文對答,師生同感荒謬!

大學咁樣力捧英、普,賤視粵語,所為何事?姑且相信校方說詞:因07年僱主問卷調查對當年浸大生普通話水平有意見,就實施強制普通話課程補其不足;因要「國際化」浸大、吸引交流生,通識課程要轉英文,好俾佢哋修讀,呢啲係何等本末倒置!當然,校方都強調呢種課程設計背後理念:學好英文、普通話,對浸大生將來就業、工作有莫大裨益。但難道如此就應犧牲老師與學生嘅教學自主與學術自由嗎?

英語、普通話真係咁吃香,所以中小學十多年栽培仲唔夠,仲要犧牲大學嘅教學成效、課時、資源?大學制定政策要有水平,理應看看真實嘅數據。學者李貴生教授、梁慧敏教授曾發表多個論文報告,研究三語政策下粵語嘅定位問題。佢哋發現,我哋成日以為英普雙語幾有用,但現實上喺香港社會遠遠比唔上粵語重要!粵語喺工作環境嘅應用頻率甚高,以5分最高,達4.6,而英、普就分別得1.34和0.66,反映其實不甚常用。正正同畢業生嘅意見相符,浸大嘅普通話拼音學習根本係莊子所指嘅屠龍之技,讀完用不返,情願用3學分多讀學術課程,或是兼學德、法或日語,反為有啲益處。

報告結論指出,香港政府對中小學的語文政策資源嚴重傾斜,粵語喺所謂「兩文三語」中,身為最重要嘅本土語言,但就受到最不公嘅無視、冷待。如今,各大學及教資會當局亦同樣獨賤粵語,簡直完全當它唔存在。咁係國際笑話!

繼去年浸大之後,科大、理大學生先後發起公投,力爭開辦中文粵語課程,還學生以母語學習嘅權利。大學教師喺學術自由嘅大原則下,原本就應有自由決定授課語言,咁係大學必須珍重嘅。大學制訂任何語文政策,更應有足夠嘅學術研究基礎,而非霸道地選取某啲調查意見,為語言霸權背書。

「平反粵語」,要作為特首選舉嘅必答議程。大專學界是時候發起運動,重新爭取粵語成為港人真正嘅法定語言,而呢樣必首先喺大學嘅教與學中實踐。

(作者: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高級講師 陳士齊、浸會大學學生陳樂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