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五月四號。提起民國八年今日爆發嘅呢場學生運動,講到何謂「五四精神」,再度人言人殊。粵諺有之:「執輸行頭,慘過敗家。」莫怪港語學不甘後人,大膽假設「五四精神」就係母語寫作──詳見當年任職北京大學教授、《新青年》雜誌編輯嘅胡適之先生高論如下:
「國語統一,在我國及時能夠做到,也未必一定是好。國語
「我在七年前曾說:並且將來國語文學興起之後,盡可以
這是從『國語文學』的方面構想,若從文學的廣義著想,
『雙玉近前,與淑人並坐床沿,雙玉略略欠身,兩手都搭著淑
假如我們把雙玉的話都改成官話:『我們七月裏在一笠園,
所以我常常想,假如魯迅先生的〈阿 Q 正傳〉是用紹興土
『昨日子我一早走到伊屋裏,真是罪過! 老阿太已經去哩,冷冰冰歐滾在稻草裏, 野勿曉得幾時脫氣歐,野嘸不人曉得! 我野嘸不法子,只好去喊攏幾個人來, 有人話餓煞歐,有人話是凍煞歐, 我看一半是老病,西北風野作興有點歐。』
這是吳語的一種分支;凡懂得吳語的,都可以領略這詩裏的
方言的文學所以可貴,正因為方言最能表現人的神理。通
是歲民國一〇八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