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參賽作品標題「鐘」、「鍾」不分照擸青年文學獎 南來評判:看整篇譯文

第四十六屆青年文學獎(簡稱「青文」)前日( 1 月 11 日)公布賽果,今屆翻譯文學公開組所有「中國內地」籍得獎者作品題目均誤譯英語「 Bell 」為「鍾」,網路譁然。有網民甚至指斥「本屆青年文學獎,原來早已染紅成中國青年文學獎了」、「人民幣掛帥的他們只知道建安風骨不能當飯吃」。第四十六屆「青文」幹事會今日揚言「保留法律追究權利」,涉事評判稱許有關聲明「不卑不亢」聲援,訴訟一觸即發。

查「青文」賽例訂明,「所有來稿必須使用繁體中文」;今屆譯材梅鐸氏作品《 The Bell 》個「 Bell 」正體中文應作「鐘」,惟亞軍溫某作品〈《鍾》節選〉、優異獎得主朱某〈《鍾》第七章〉均譯為「鍾」。歸根究柢,未嘗與中共政權一九五〇年代將「鐘」、「鍾」兩字一併簡化為「钟」字之舉無關。儘管當地二〇一三年已為鍾姓人氏復「鍾」為「锺」以茲識別,所謂「毛病不改、積惡成習」,談何容易。

港語學召集人陳樂行質疑,「兩個擺明標題都寫錯字嘅文盲可以攞獎」、「連簡體轉繁體都做唔到,都可以贏翻譯比賽」,並向該組別評審之一、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宋子江主任查詢,對方重申兩篇「中國製造」作品得獎有理,「就我而言,翻譯獎是看整篇譯文大體上呈現的翻譯能力。」同組另有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潘漢光副教授、香港翻譯學會陳潔瑩會長兩位評審。

有「青文」得獎常客向本報記者解釋主辦單位上述疏失,情有可原:「啲大陸人參賽會直接咁簡轉繁,所以會導致出錯字。」「香港人投稿率低,又或者評判真係覺得呢啲稿好。」

第四十六屆幹事會「頁墨」午間發表〈有關徵文比賽結果之澄清聲明〉,則隻字未提翻譯文學組爭議;全文八百四十五字,多達四分之三用於招呼所謂「個別人士」、小說公開組參賽者譚家博先生。

至於公眾憂慮「青文」申請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就報稱比賽旨在「舉辦全港性徵文比賽」、發願「為香港文壇發掘新血,承繼本地創作傳統」,徵稿時參賽資格就放寬至「以華文寫作之海內外人士,皆可參加」,講一套做一套、東南糧餉養西北士馬之餘,托詞「促進及提供機會予本地及其他地區作品的交流」扼殺全球惟一可能專為本港青年而設之文學大賽,該會亦未予置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