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家: 盆菜咁下欄都可以流傳咁耐係有原因|陳樂行

盆菜本來係圍村習俗,但近年香港城市人都越來越流行喺團年飯或者大小聚會食盆菜。我哋逐慚將呢件事習以為常,唔會諗有咩深意。但原來喺人類學家眼中,盆菜係好有深層嘅社會意義。

哈佛大學華琛教授(James L. Watson)係人類學家,喺中國鎖國嘅六十年代,為咗研究華夏傳統習俗,嚟到當時世上少數保留到村落風俗嘅地方,英屬香港嘅圍村。

因為人類學研究,重視田野考察多過問卷調查,佢特登住喺圍村去體驗當地風俗,自然食咗咁多盆菜。

第一次食盆菜,佢就見證住一個移咗民嘅百萬富翁,踎喺農夫同工廠工人之間,一齊插筷子食盆菜,當中冇儀式、冇複雜飲食禮儀,冇特別主人家同致詞。

久而久之,佢產生咗一個疑問:「點解咁下欄嘅食物,會成為圍村人結婚生仔必食嘅重要儀式?」

呢啲都同廣東人有好多精緻嘅飲食文化,例如酒樓宴會好唔同。佢認為村民當時好有意識咁保存呢道低級菜餚,係因為盆菜有好重要嘅社會功能。

【盆菜係廣東話人嘅身分認同】

當華琛同廣東人問及盆菜嘅時候,佢發現廣東人會特登講:「客家人唔識得點樣煮食盆,只有地道嘅廣東人先知道煮食嘅秘方。」

華琛認為,盆菜係一個重要機制,將廣東人同其他競爭嘅族群分開。

【盆菜係令人人平等嘅方法】

華琛留意到,比起其他廣東宴會要等老人家、客人、姻親依次食先,盆菜係打破所有隔閡,就好似將食物撈喺同一個煲咁,食盆菜嘅人無分階級撈埋一齊。

佢指出住圍村嘅人貧富懸殊,食盆菜就可以維持和諧平等嘅氣氛。

佢好生動咁描述食盆菜點樣泯滅地位嘅差別:「甚至最有錢嘅商人同位高權重嘅政治人物,都要放下身段,定期同村民一齊食:同其他人一齊踎喺地,翻找盆中食物,搵一塊好味嘅雞肉。」

華琛教授引用研究話,中國同印度都係以階級為主嘅社會,但咁富裕嘅珠三角地區居然出現咗呢種講求平等嘅飲食文化。雖然盆菜唔係廣東文化唯一表達平等信息嘅儀式,但可能係最好嘅例子。

華琛食嗰盆菜至今都有六十幾年,盆菜都由圍村嘅秘製菜演變成大小酒樓都有得賣嘅菜,亦都喺市區團年飯、公司飯、朋友聚會常見嘅宴會形式。

雖然材料都已經有好大傳變,但華琛教授個結論仍然發人深省——當老細請你食盆菜,原來唔係但求好味,而係食緊一種平等。呢種同撈同煲嘅平等文化,都係值得香港人珍重嘅一種香港精神。(當然,好食係良知,燒鴨變鴨胸真係無法接受)

文/陳樂行

參考資料:Watson, J. (1987). From the Common Pot: Feasting with Equals in Chinese Society. Anthropos, 82(4/6), 389-401.

延伸閱讀:《鄉土香港——新界的政治、性別及禮儀》華琛、華若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