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語言流通性反映政治強弱 彭志銘:權力大 話語權就最大

香港本土出產的電視劇、粵語流行曲在70、80年代曾風靡一時,至今仍受內地人追捧。一直致力研究本地文化的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分析,語言的流通性能夠反映出當代的「政治強弱」,港府現今卻配合內地對港管治,不論經濟、文化語言均標榜內地是本港的強大後盾,不但無復香港當年的黃金時代,更親手斷送香港自回歸後辛苦建立逾廿年的文化產業。

彭志銘分析,語言的流通性能夠反映出當代的「政治強弱」。(本報記者攝)
彭志銘分析,語言的流通性能夠反映出當代的「政治強弱」。(本報記者攝)

彭志銘接受《蘋果》訪問時憶述,香港80年代的廣東歌等盛行一時,大陸人也趨之若鶩; 惟目前情況逆轉,港人現時多到內地消費、看內地電視劇集等,反映香港由以往經濟起飛逐漸退居於中國身後,而「邊個權力大,就係邊個嘅話語權最大」,指語言與政治角力關係密不可分,港人目前反倒要多學普通話,正反映中國與香港的「政治強弱」。

彭志銘指語言與政治角力關係密不可分,港人目前反倒要多學普通話,正反映中國與香港的「政治強弱」。(本報記者攝)
彭志銘指語言與政治角力關係密不可分,港人目前反倒要多學普通話,正反映中國與香港的「政治強弱」。(本報記者攝)

港府推「普教中」 學校或棄用粵語教材

港府在2008/2009學年起推行「普教中」,聲稱能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能力,成效雖備受質疑,惟做法有助政權欲令學童從小接觸「普通話」,減少認識粵語正字的時間。港語學召集人陳樂行憂慮,學校或會為求方便以普通話教學,棄用本地粵語教材而改用大陸教材,向學生灌輸語文知識,但由於內地教材必然會先經中央審查、國家認可及篩選才可出版,變相令港童在求學過程中,受到無形的掣肘。

「唔係講香港文化就係最好最好最好,但你唔好破壞我哋香港文化」,彭志銘強調,不同地方的語言文化,有助後人理解及研究當代社會的變遷進程,甚至當世界各地都開始意識到保育地方方言的重要性時,北京竟因為政治需要而想辦法破壞香港本土語言,批評做法如以「毀滅他人的生命」以達到「全面統一」,非道德行為。

記者 何嘉瑤

—————————–

《蘋果》英文版免費試睇:了解更多

英文版已登錄《蘋果》App,立即下載/ 更新iOS / Android

—————————–

支持蘋果深度報道,深入社區,踢爆權貴,即Like蘋果專題及調查組FB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