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6日,移民加拿大廿幾年嘅舅父返嚟香港探親。佢同我都中意影相,於是嗰日佢同我去咗鯉魚門探訪。嗰日朝早,我哋搭地鐵,再行咗十幾分鐘到鯉魚門村。
行到入村口,就見到一堆矮矮村屋,同香港市區完全唔同,市區大廈高到遮住天空,不過依度非常開揚,見到藍藍嘅天。我一入去,就知道已經到咗漁村,因為一去到就聞到海水鹹味,而且係村口對出冇幾遠就係海,海入面又有好多漁船係度盪下盪下。維多利亞港入面仲剩低嘅漁村就只有鯉魚門,佢喺市區邊緣,要到訪唔難,佢仍然可以留低,冇用嚟發展高樓大廈,實在好神奇。
鯉魚門喺九龍同將軍澳之間,如果九龍同新界係兩個國家,咁話佢係邊境線上亦相差唔遠。由航空地圖睇,九龍半島發展得密擠擠,地皮顯得灰白一片,將軍澳本來係海灣,九十年代開始填海發展新市鎮,已經差唔多填晒,變成石屎森林,宜家兩個區域之間只剩一片幼幼綠地,夾係兩者之間,鯉魚門就係綠地同海岸一端。
話鯉魚門係一條線都冇乜錯,佢的確喺維多利亞港東面窄窄出口旁邊,喺近九龍嗰邊只有一片小小窄長土地,旁邊已經係拔地而起嘅魔鬼山,鯉魚門村就喺依塊狹長土地上面,好似一條線。由於土地狹窄,我同舅父一入村內小巷就覺得有啲窄,不過小有小好,小有小嘅靚,由於地小,建築物都地盡其用,用盡土地表現佢哋嘅精緻實用。好似本來喺上世紀嘅小學而家變咗做鯉魚門創意館,展示該地以前嘅風土人情同文物。由外面睇,係典型六十年代現代主義建築,風格平實,再鋪上花崗岩裝飾,實而不華又耐看。入面嘅文物有唔少由本地機構或居民捐出,配上扼要說明,令人知道好多年前鯉魚門都曾經好多人,好繁榮,同而家遊客多過居民嘅情況相反。只不過有好多年輕人覺得鯉魚門落後,又冇工作機會,就搬咗出去,再冇返嚟,但係我就好羨慕依度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我中意鯉魚門嘅生活環境,並唔係亂講,依度地勢低,又近海,每逢打風落雨就水浸,甚至有海邊房屋地陷,再加上房屋起得好密,易生火警,不過除咗一水一火嘅災難,其他嘢都幾好。走入小巷,其中有間小屋吸引咗我:佢起喺兩呎左右高嘅地臺上面,外面圍咗鐵絲網,入面係一間兩層高小屋,屋前居然有一個四十多呎小花園,入面種滿植物,依度真係別有洞天,小小地方竟然似世外桃源。要喺屋企有小花園,一係好有錢,一係住喺新界,基層市民要喺市區可以負擔小花園,相信只有鯉魚門依啲係市區邊緣線嘅寮屋區先可以有。
鯉魚門依條狹長土地喺邊緣線上,講係生死線都不為過,香港周圍要發展,用泥地換石屎地,希望喺地上種出混凝土大廈,鯉魚門依啲矮得得嘅漁村真係徘徊喺生死線上,莫講話我見到嘅小屋,連早過人類出現嘅海岸線都差不多要消失。走出小村,再往外走就係天后廟,中間有一個小石灘,係礁石上豎立咗一座幾米高嘅燈塔,海岸邊就係一啲嶙峋岩石。石灘岩石構成咗最原始嘅香港海岸線,其他本來喺開埠之前已經存在嘅天然海岸線,早已經喺歷年填海工程中消失,維港入面仍然保留嘅大多喺東西兩邊海港出口兩旁。鯉魚門原來喺十多年前交通規劃建議中,曾經打算起一條直通將軍澳到九龍嘅幹線,好彩最後建議否決咗,否則原始海岸連埋石灘同岩石,早就消失咗。
唔少舊風物已經跨越唔到生死線消失,就好似喺石頭上面嘅石刻,但我係天后廟附近嘅大岩石仍然見到。依啲海邊大石經過海風潮水侵蝕,表面變得好平滑,刻石有啲比較清楚,例如海角潮音、海天擎秀、愷澤長流,有啲模糊不清,字不能確定,例如?世保民、山川孕?同澤流海噬,刻字書法家早已過世,況且刻字多數冇署名,我唔可以搵佢地出嚟問。刻石上面唯一有署名嘅書法家就係六七十年代聞名香港嘅區建公,我唔肯定佢寫嘅澤流海噬最後一隻字係噬定係滿,但當然,區先生已經係時間線上消逝,想問都問唔到。
海岸線不停消失,曾經有人諷刺香港人瘋狂填海,維多利亞港填得只剩好似線嘅狹窄水渠,我諗到時鯉魚門會變成點?而家到處都要發展,鯉魚門仲可以係生死線上掙扎幾耐?當我行去天后廟嗰時,心中就希望天后娘娘可以保佑這片狹長小天地。
(文章為港語學第三屆廣東話徵文比賽參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