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去咗法國工作假期一年。喺呢段期間我都去咗好多唔同地方旅行,但係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嘅,就一定係巴塞隆拿同埋亞爾薩斯。
對於巴塞隆拿嘅第一印象,應該係來自嗰時喺法國認識嘅寄宿家庭媽媽恩娜。恩娜原籍巴塞隆拿,喺當地出世長大直到佢嫁嚟法國為止。但係其實佢完全唔識講當地嘅本土語言加泰蘭文,因為佢成長喺獨裁者佛朗哥執政嘅年代,當時學校只會講西班牙文,嚴禁學生講「唔係法定語言嘅西班牙方言」(情況係咪有點似層相識?)。家庭方面,為免小朋友惹麻煩,一般家長係唔會教佢地講加泰蘭文。恩娜同我講,嗰時佢媽媽只會同其他長輩先講加泰蘭文,同小朋友一定係講西班牙文。久而久之,嗰代成長嘅小朋友全部都唔識講自己嘅語言。
後來我終於有機會第一次踏足巴塞隆拿。身在當地嘅第一個感覺,就係唔太覺得自己身處西班牙,因為所有路牌、車站名、報紙標題、甚至後巷嘅塗鴉,都係用加泰蘭文寫成。我相信咁係因為自佛朗哥倒台後,當地開始提倡返本土意識;加泰蘭文被列為加泰隆尼亞省嘅官方語言,而學校亦都重新教返加泰蘭文。呢個情景令我諗返起以前睇過嘅一套為名《西班牙公寓》嘅電影,其中一幕講述一班來自法國嘅交換生喺巴塞隆拿嘅大學入面上堂,但係教授只用加泰蘭文授課,於是法國學生就問教授可唔可以講返西班牙文,點知教授竟然話:「好抱歉你地聽唔明加泰蘭文,不過都想你地知道,加泰蘭文先係巴塞隆拿嘅官方語言,如果你地想聽西班牙文嘅話,可以去馬德里!」
至於亞爾薩斯嘅故事,就更加曲折離奇。
以前中學曾經讀過一篇名為《最後一課》嘅短篇小說,講緊嘅就係法國喺普法戰爭戰敗後,被逼將亞爾薩斯割讓俾德國嘅故事。嗰陣已經對呢個地方充滿興趣,果然到我親自旅遊時,發現呢個地方的確非常之「德國」。當地有好多地方名都帶有德文色彩,例如首府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嘅名字就係源自德文(「Stras」係街道嘅意思,而「bourg」則意為城堡)。另外,喺街上亦都好容易會見到德國風格嘅建築,甚至係德國統治時期用德文寫成嘅遺跡。
翻查歷史,亞爾薩斯從前係神聖羅馬帝國(德國的前身)嘅一部份,而當地通用嘅語言阿爾薩斯語,亦都係一種接近德文嘅日耳曼語言,所以論歷史同語言背景,亞爾薩斯的確同德國較為親近。自1639年開始,亞爾薩斯成為咗法國領土,而喺後來法國大革命期間,佢亦扮演咗好重要嘅角色,現今法國國歌《馬賽曲》,甚至就係譜於此地。
到咗1871年,法國喺普法戰爭戰敗後,亞爾薩斯又再次被德國統治,雖然回歸到日耳曼民族嘅懷抱,但顯然大部份人心都拒絕回歸,甚至到咗40幾年後嘅1914年,當德國喺第一次世界大戰向全國徵兵時,大部份亞爾薩斯人都寧願加入海軍,為嘅就係唔想直接喺邊界同法國同胞相殘;而當德國戰敗後,法國軍隊進入亞爾薩斯時,竟然受到市民熱烈歡迎。估唔到,隨著時間轉移政權更替,亞爾薩斯人對法國嘅情感認同,竟然超出咗本身對日耳曼嘅民族認同;講著接近德語族群嘅阿爾薩斯語,心繫嘅卻係法國。
寫到呢度突然發現,儘管身處喺不同嘅時空,但係我城正經歷緊嘅事,竟然同呢兩個地方所經歷過嘅遭遇如出一轍。
果然,歷史真係不斷重演。
(文章為港語學第三屆廣東話徵文比賽參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