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背景及方法
背景
香港由1999 年起開始中小學改變中文科教學語言,而政府長時間未有提供普教中學校嘅確實數據統計。同時,普教中實行多年後,成效成疑,許多學術研究亦指出對中文學習無幫助或有負面影響,但教育局仍批出大量撥款資助學校,並制定全面普教中目標。有鑑於此,港語學由2014年開始,每年進行全港中小學教學語言普查,計算全港普教中學校數字,並搜集每間學校普教中文件資料等作日後政策研究之用,並供各界省覽、參考。
「普教中」定義
普教中,乃「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之簡稱。顧名思義,就係以普通話取代廣東話作為香港學校中文課堂之教學語言。
根據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協助香港中、小學推行「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 「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計劃簡介>1定義,「『普教中』是指以普通話作為中國語文科的主要教學語言(中文科的課堂以普通話為授課語言的比例逾 50%)。」
普教中實際運作
由於普教中無統一實行標準,所以現時普教中主要有以下幾款運作模式:
(甲) 以教授現代書寫中文為主之中文課堂中滲入普通話元素,並有額外提供普通話課;
(乙) 以普通話作為中文課堂之教學語言,並額外開設普通話堂加強學童發音及口語能力;
(丙) 普通話教學完全融入中文課堂中,學校以普通話作為中文課堂之教學語言,不設普通話堂;
(丁) 以普通話作為英語課堂以外所有學科之教學語言。
資料回顧
一. 事件時序
1999 年課程發展議會發表《香港學校課程的整體檢視──改革建議》2,芻議『在整體的中國語文課程中加入普通話的學習元素,並以「用普通話教中文」為遠程目標』,但並無詳細列出芻議理據。
2003 年,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發表《提升香港語文水平行動方案》3,於報告內表示語文基金及優質教育基金近年曾資助與普教中有關嘅三項研究中,其中兩項研究發現以普通話學習嘅學生,佢哋嘅中文能力與以廣東話學習的學生並無分別,甚或表現更差。不過語常會仍於《建議摘要》4中申報其「非常贊成課程發展議會使用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的長遠目標」之立場–可能基於語常會「相信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有助改善學生的中文寫作和普通話能力」,認為大部份人均同意應把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列為長遠目標–故此仍表示政府有需要對普教中作更多研究,並鼓勵學校嘗試使用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
2004至 2006 年間,語常會進行《在香港中、小學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所需之條件》5 研究。研究結果則作為於2008/09學年開始推出「協助香港中、小學推行『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計劃」(亦稱「普教中支援計劃」)之基礎。
按計劃文件描述,「計劃於 2008/09 學年正式展開,計劃分四個學年(2008/09 至2011/12 學年)接受學校申請,2011/12 學年為最後一期。每年加入的學校數量以 40 所為上限。每所學校參與計劃的期限為三年。各中、小學可因應自身條件選擇參與計劃的學年。」
二. 學者研究
首份有關普教中研究由語常會語文基金撥款,並於2002年五月完成,結果摘要見於《提升香港語文水平行動方案》。當時研究已經指出,小一至小三學生用普通話學習中文科,於掌握詞彙、閱讀理解及作文方面,並非優於或劣於使用廣東話學習中文科之同級學生。同時,研究指出,小四至小六以廣東話學習中文科之學生,學習表現好過以普通話學習中文科之同級學生。
同年6月,教育學院何國祥博士亦完成為期兩年《在香港小學及初中使用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的可行性研究及普通話作為課堂教學語言課程的設計》6研究。研究邀請本地兩間中學及四間小學內之前線教師,試行普教中,探討香港普教中可行性。根據報告內容,培道小學7(其中一間作研究對象之本地學校)學生上學期考試完結後,小三普教中班普通話成績有進步,但中文科成績則變差;下學期考試成績更進一步地表現普教中班普通話進步,而中文科則繼續退步,差距越拉越大。此外研究結果亦顯示用香港粵語上課時,學生於中文科反應較積極,課堂管理亦更有效。
之後多個研究均以「非常贊成課程發展議會使用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的長遠目標」作預設立場,及以推行普教中為優先條件之情況下進行。研究都以建議方法予政府及學校推行普教中作結,迴避普教中於香港中文教學效能之問題。最新一份8,由語常會資助香港教育大學進行,於2015年9月完成之研究中,結論亦主要圍繞中小學推行普教中方法。不過內容有對普教中對學童中文水準作出陳述。報告指出,由中學二年級起,接受正常廣東話教授中文科之學童,於說話一項優於普教中學生。另外,普教中亦長期以「提升學童中文寫作能力」為賣點,但結果又反映出,自中學二年級起,接受正常廣東話教授中文科之學童,寫作能力反勝於接受普教中之同學。報告雖未有直接指出普教中禍害,但亦表明『不能確立「普教中」較「廣教中」更有助學生學習中文』,算為普教中作蓋棺定論。
除政府機構撥款研究外,亦有學者自發針對普教中問題作研究,碩果纍纍。2006年時教育碩士張穎指出,香港比中國境內其他地方特殊,普教中與香港整體語言環境難以配合。張又認為,「普通話教中文成效成疑之際,學校抱著人有我有的心態,一窩蜂般跟隨潮流,開設普教中,令人擔心」9。著名教育學者謝鍚金受NOW新聞邀請,設計「孖仔測試」10中,結果亦顯示,即使孖生學兄弟即使基因相同、成長環境一樣,接受正常廣東話教中文之學童於中文各項測試成績都比接受普教中好。其發現正好印證2010年施華珊之碩士論文11。該論文研究普教中對學童語言習慣之影響,結果發現接受普教中之學童容易將普通話及廣東話混合使用,甚至有時無法流暢地以廣東話讀出漢字,做成表達時句子不倫不類之情況。施於結論中亦擔心普通話將會完全取代廣東話,成為本地學童於日常學校及家庭使用語言,「兩文三語」之美好願景將成一紙空談。
三.全港數字
施華珊亦於其論文中提供普教中學校數據。據其翻查官方資料所得,1997年前香港只有約10間普教中學校。97年後香港普教中學校數量暴升,至2005年9月,語常會報告有209間學校使用普教中。施華珊之後再於2009-2010中小學概覽中搜集資料,發現開設普教中班別之小學及中學分別多達323間及117間,比例上約為60%小學及26%中學,即共有440間學校,佔全港中小學校比例約43.6%。
(資料來源:Sze, Wah-sun, 2010, The effects of using Putonghua as the medium of instruction for Chinese language on the language use and language attitudes of HongKong local primary students)
2016年6月中,新民主同盟區議員譚凱邦先生亦以電話查詢全港小學,發現超過六成小學開設普教中班。
之後語常會亦於2016年7月2日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會議文件中,首次公佈分別於 2008/09、2012/13 及 2015/16 學年進行之「香港中、小學推行 『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概況調查」結果,發現2015/16年度普教中小學有71.7%,中學則約有36.9%。惟調查謹以學校回覆資料(約80%學校回覆)作準,並無百分百反映全港普教中學校實際數字。
調查方法
本會由2014年起,每年根據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於互聯網上發佈之中學概覽及小學概覽中列出之學校名單,調查全港中小學中文科教學語言。
本會調查員會循多個途徑搜集資料,包括但不限於以下所列途徑:
1) 學校概覽、學校網頁資料、學校計劃及報告、媒體報導及其他學校官方刊物(如有)中之內容
2) 以普通市民身份發出電郵詢查;
3) 以普通市民身份撥打電話詢查;
4) 參照由該校及或當區家長、學生等向本會所提供之資料;
透過電郵或電話向學校校長及中文科主任查詢現行學校中文教學語言政策時,調查內容會包括:
1) 有否普教中;
2) 何時開始/取消推行;
3) 學校對普教中之態度及立場;
4) 普教中實行情況,包括班別及推行方式;等。
如發出電郵後兩至三週仍未能成功收回校方答覆,而無法從其他可行途徑核實該年度所需資料,本會則會再安排調查員親身到校直接向校長及中文科主任,跟進查詢學校普教中事宜。
本年資料於七至九月期間收集。資料於九至十月期間整理。
整理資料及分析結果後,每年向公眾公報普教中學校數字,方便關心香港教育議題、香港文化之廣大市民,及升學/轉校學童家長了解及參考。
使用資料
一.地圖
地圖內紅點學校為有開設普教中之學校所在位置;綠點則為無開設普教中之學校所在位置。
二.列表
表內「是否普教中」一欄中列出本會於收集資料時所得之有關學校中文教學語言之當時情況。
否:學校並無開設任何普教中班
全校:學校所有級別所有班級均為普教中班
部份:學校部份級別或部份班級為普教中班 (分佈情況可參考備註內容)
部份初中(中學適用):學校只於部份初中班別以普通話教中文 (分佈情況可參考備註內容)
額外參考資料:
- 《協助香港中、小學推行「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計劃簡介》 http://www.language-education.com/chi/doc/Download_PMIC-Intro(C)_2009.11.pdf
2.《香港學校課程的整體檢視──改革建議》http://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cs-curriculum-doc-report/holistic-review/index.html
- 《提升香港語文水平行動方案》http://www.language-education.com/chi/doc/Download_ActionPlan-Final_Report(C).pdf
-
《建議摘要》http://www.language-education.com/chi/doc/Download_ActionPlan-Summary_of_Recommendations(C).pdf
-
《在香港中、小學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所需之條件》http://www.language-education.com/chi/doc/Download_PMIC-Research_Summary(C)_2008.07.pdf
-
《在香港小學及初中使用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的可行性研究及普通話作為課堂教學語言課程的設計》 https://qcrc.qef.org.hk/Publish/proposal/1999/1999-2571/1999-2571-D03-32484.pdf
-
見《用普通話教中文的問與答》第廿一點 https://qcrc.qef.org.hk/Publish/proposal/1999/1999-2571/1999-2571-D04-34371.pdf
-
探討香港中、小學如何推行 『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研究計劃 終期報告 http://www.language-education.com/chi/doc/longitudinal_study_report(abridged_version).pdf
-
Cheung, W. [張穎]. (2006). Teaching Chinese language in Putonghua of a primary three class in Hong Kong : a case study https://hub.hku.hk/bitstream/10722/51270/6/FullText.pdf?accept=1
-
孖仔測試報導– http://news.now.com/home/local/player?newsId=140310
-
Sze, Wah-sun, 2010, The effects of using Putonghua as the medium of instruction for Chinese language on the language use and language attitudes of HongKong local primary students https://hub.hku.hk/bitstream/10722/132097/3/FullText.pdf?accept=1
Survey Background and Methodology
Background Since 1999, there has been a change in the medium of instruction for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Hong Kong. However, the government has not provided accurate statistical data on the number of schools implementing Putonghua (Mandarin) as the medium of instruction for Chinese language for a long time. Meanwhile, the effectiveness of Putonghua instruction has been questioned after several years of implementation, and many academic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it does not help or may have negative effects on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Nevertheless, the Education Bureau continues to allocate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funding to support schools and has set comprehensive goals for promoting Putonghua instruction. In view of this situation, a territory-wide survey on the medium of instruction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has been conducted annually since 2014 in order to gather accurate data on the number of schools implementing Putonghua instruction and collect relevant documents for future policy research and reference by various stakeholders.
Definition of “Putonghua Instruction”
Putonghua instruction, abbreviated as “Putonghua instruction in Chinese language,” refers to the use of Putonghua as the primary medium of instruction for Chinese language in schools in Hong Kong. As the name suggests, it replaces Cantonese as the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for Chinese language classes in Hong Kong schools.
According to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Assistance Program for Promoting Putonghua Instruction in Chinese Language in Hong Ko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by the Committee o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Putonghua instruction’ refers to the use of Putonghua as the primary medium of instruction for the Chinese language subject (with more than 50%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class conducted in Putonghua).”
Implementation of Putonghua Instruction
Due to the lack of uniform standards for Putonghua instruction, there are currently several modes of implementation:
(a) Chinese language classes that mainly focus on teaching modern written Chinese with the infusion of Putonghua elements and additional Putonghua lessons.
(b) Chinese language classes that use Putonghua as the medium of instruction, with additional Putonghua lessons to enhance students’ pronunciation and oral skills.
(c) Complete integration of Putonghua instruction into Chinese language classes, with schools using Putonghua as the medium of instruction without separate Putonghua lessons.
(d) Use of Putonghua as the medium of instruction for all subjects except English language classes.